昨天,游客们驻足观看国庆主题报展。本版照片由社区提供
1958年至2006年12月,钮家巷3号
2006年12月至2016年3月28日,西大园2-1号
2016年3月28日至2018年4月,建新巷17号
2018年4月至2024年8月28日,菉葭巷12-1号
2024年8月28日至今,邾长巷11号
本报记者 沈红娣 李浛芃
昨天是国庆节,“集报达人”顾禹从珍藏的10000余份报纸中精心挑选出了20张国庆专题报纸,在中张家巷6号进行展览。这些报纸如同一条历史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看。这也是姑苏区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居委会最近搬到新址后,与两个兄弟社区居委会联合举办的首个国庆主题活动。
钮家巷社区居委会在苏州古城里名气响当当。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住在这里很有福气”的金句,就是总书记在这个社区说的。
居委会现址邾长巷11号位于平江路、仓街等文旅资源集中的中心地带。从最初60平方米到如今的1400平方米,社区居委会空间在变大的同时也伴随着功能优化、服务扩容和合理分区。除了网格、政务、居务、党务等面向居民的功能打造,居委会还设置了给游客歇歇脚的茶水吧等设施,方便游客歇歇脚。搬迁后,居委会把“福气墙”带到了新址,墙上有5张照片,分别呈现了居委会不同时代的面貌——位于苏州古城之核,66年间,五易其址,钮家巷社区的发展轨迹更像是苏州古城保护发展的极简史。
退出“状元府”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记载,1958年7月8日,平江路街道成立,其下辖的大儒管理区即为钮家巷社区的前身。后经多次撤并,直至2006年之前,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都在钮家巷3号,也即清代状元潘世恩故居。“福气墙”上的照片里,这是有据可考的居委会第一次搬迁。
当时潘世恩故居里面有33户人家。今年81岁的朱小宝曾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在她记忆里,这里有如“七十二家房客”的大杂院——人口密集、生活水平较低,租客来自五湖四海,隐患重重,“那时老宅子被分割为不同的房间,每家每户都能看到电线乱拉、电器乱用,老宅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朱小宝回忆说,当时还未启动居民搬迁,社区居委会进入第三进纱帽厅办公。办公是一方面,更多是向居民宣传古建老宅的保护,“社区工作人员还是挺苦的。为了保护老宅,他们夏天靠扇子,冬天靠热水袋,一样电器都不敢用”。
随着对古城保护的日益重视,2006年12月,大儒巷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由钮家巷3号的“状元府”退出,迁至西大园2-1号,原中张家巷社区与原大儒巷社区合并为钮家巷社区。
“正如搬进来是为了宣传古建老宅保护,搬迁出去是为古建筑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在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执行主任阮湧三的记忆里,2006年前后,苏州对古城的古建老宅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一些古建老宅长期处于未经修缮、不当占用等情况,随后启动了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直到2011年,钮家巷3号里的“七十二家房客”都告别了“蜗居”,搬进了现代化安置小区。退出古宅之前,朱小宝还特意叮嘱社区,那块道光皇帝御赐给潘世恩六十大寿时的“福” 字金匾,一定要保护好。如今,这块匾成了苏州状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改出“一站式”
2016年3月28日,居委会迎来了第三次搬迁,迁入建新巷17号——场地足足有589平方米。
搬迁的契机来自“三区合并”。2012年9月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设立姑苏区,古城保护工作进入新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小区的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工作。
钮家巷社区居委会迁入西大园2-1号时,面积273平方米,仅有一间85平方米的活动室,而居民舞蹈队、京剧沙龙等居民文化团队日渐活跃。同时挂党委、居委会、居民事务、工作站四块牌子,但居委会面积小、硬件差,居民意见大,无法满足居民对办事、活动的需求,也无法达标社区标准化建设400平方米的“硬杠杠”,需整改。
2009年,张英缨任社区党委书记,后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当我来到社区时,感觉社区居民一直习惯带把伞,我非常纳闷,问他们为什么。”居民告诉她,苏州汛期时天气变化快,文化活动室上面野猫多,造成房顶一直漏水,开会时就会一边打伞一边搞活动。此外,居委会周围是居民区,如果要举办文化活动,就不能大声唱歌,因为不能“扰民”。
迁入新址后,社区功能得以充分实现。直到现在,不少居民还对建新巷17号的场地记忆犹新——一楼是服务之家,二楼是党建馆、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三楼是服务居民的活动之家。“宽敞、整齐、功能全!”今年81岁的杨瑞德,从小就住在钮家巷,对于这次搬迁,她印象很深,“一站式的便民服务大厅规模大,而且就在巷口,大家来办事都很方便!”
服务“沉浸式”
2018年4月,社区居委会迁入菉葭巷12-1号,700平方米的场地,是当时已空置了6年的菉葭巷小学旧址。张英缨考虑到居委会搬迁到较远的地方,居民前来办事不便利,就想办法与辖区单位共建大党委,所有辖区单位、商家只要有会议室,都可作为社区的实景课堂和活动室,方便社区、商户、居民和游客更好地融入。另外,因为一条菉葭巷,同时有两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边靠临顿路,一边靠平江路,他们也成立联合工作站,6名工作人员专职服务居民。
2018年11月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开工建设,今年6月正式开通运营。这6年中,社区干部和居民见证了地铁的建设过程,更见证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包括路网体系、公路设施的配套,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其间“阵痛”难免,路难行、车难停、安全隐患大,因此居民也期盼搬迁。“我们经常在路口观察哪块地面松动,哪块井盖不行了,要求工人尽快填平恢复。这个地方施工,居民出行不方便,因为汽车没地方停,随便停会有罚单。”
今年8月28日,居委会搬到了邾长巷11号。“我们恐怕是苏州搬迁次数最多的社区居委会了!”张英缨感叹,每一次的搬迁几乎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不论是经历轨道交通的施工、通车,还是一块匾、一只桶、一口井、一根线、一幢楼的“五本账”,居委会的乔迁史就是古城更新与社区服务的发展史。张英缨说,居委会无论怎么搬,有一条永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说得时尚一点,就是服务的“沉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