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瀚墨
对女性来说,孕产期尤为特殊关键。生儿育女、带来幸福喜悦的同时,也有部分“新手妈妈”会出现焦虑、抑郁、忧虑等EMO情绪。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专科医生提醒,产后康复,养生更要养心。孕产期负面情绪与多种因素相关,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家庭尤其是丈夫,要给予孕产期女性更多的情绪关怀,积极了解、预防和应对孕产期抑郁情绪,为女性“心理疗愈”。
多因素可致孕产期不良情绪
生完宝宝20多天后,27岁的小杨走进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心理保健门诊。主治医师、三级心理咨询师王未注意到,小杨穿着不合时节的长款羽绒服、戴着手套帽子,走路拖沓缓慢,神情凝重似有不悦。随着沟通逐渐深入,小杨逐渐卸下心防告诉王未,自己刚生完孩子,本就虚弱疲惫。丈夫性情急躁,不够关心自己,因此很是委屈。说着说着,眼泪也止不住流下来。
为其心理评估、初步了解心理状态后,王未先后约了夫妻双方,进行认知行为等系统干预,一方面鼓励小杨正确认识负面情绪、树立信心积极应对,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醒丈夫,家人永远是孕产妇的后盾,若她出现情绪波动,家人应该从生活细微着手,更关心、鼓励、照顾产妇。一段时间后,小杨情绪明显改观,神态自然放松、与丈夫感情恢复融洽。
“从妊娠到分娩,孕产妇内分泌环境产生巨大变化。尤其产后,体内激素‘断崖式’下降,是发生产后负面情绪的生理基础。”王未提醒,孕产期出现负面情绪,真的不是女性“矫情”。除了客观存在的生理因素,这种情绪的发生发展,还与遗传、身体、社会心理等相关。具体表现包括孕期焦虑:担心胎儿健康、生产不顺;身份转变:对“新手妈妈”的角色适应困难;形象困扰:身形变化带来的自我认同问题;睡眠障碍:身体不适或担忧未来而影响睡眠质量;愤怒管理: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易怒或烦躁;社交隔离:缺乏社交互动和支持;经济担忧:对于小家庭未来生活质量的忧虑等。
孕产期EMO≠抑郁症
王未认为,虽然内分泌因素很难干预,但可以在产妇生理心理准备、家庭、社会支持等方面,尽可能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比如做好婚检、孕检,及早干预遗传问题;规范的孕产期健康教育,有效应对、积极调整生理及心理变化;对家庭,尤其是丈夫宣教指导,为孕产妇提供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产后恢复期,主动积极接受抑郁筛查等。
但孕产妇也不用为此过于紧张。“临床来看,这种负面情绪并非抑郁症,整体发生率其实不高,并且绝大部分能够自我缓解、很快回归正常生活。”王未提醒,但如果孕产妇长时间、深度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在详细的心理评估后,专科医生会根据实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以情绪管理与压力释放活动、睡眠向导辅助、运动健康干预,甚至药物治疗等,对负面情绪问题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
王未建议,在对孕产妇的关怀中,丈夫尤其要注意心理抚慰。“如果发现妻子出现抑郁状态的,要及时找出‘导火索’,解决问题、给予更多关心。若无法缓解,要及早带到医院接受正规的诊治。”她说,及早科学干预有利于恢复,避免负面情绪持续发展,甚至演化为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