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开通,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将长三角一体化推向更高水平。(苏州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编者按
75年峥嵘岁月,苏州交通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无中生有”,持续升级,如今货物运输风驰电掣、通江达海,群众出行便捷舒适、精准细分,近年来更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赛道。即日起,本报推出“75年·苏州交通记忆”专栏,回溯心潮澎湃的交通记忆,聆听稳步前行的历史足音,展望美好无极限的未来出行。
□苏报通讯员戈弋马玲玲苏报记者徐蕴海
苏州铁路是城市经济发展大动脉,也是苏州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支撑,苏州铁路的发展见证了苏州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1908年,随着沪宁铁路的建成通车,苏州境内有了第一条铁路。大规模的铁路基础建设则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2010年沪宁城际铁路、2011年京沪高铁接连通车运营,拉开了苏州铁路高速发展的帷幕。此后,苏州先后高标准建成了沪苏通铁路及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沪宁沿江高铁,于2021年实现了“市市通铁路、市市有火车站”的目标。2023年9月,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地加入“沪宁一小时高铁圈”,标志着苏州沿江三市迈入“高铁时代”。
铁路网密度490.2公里/万平方公里
高铁出行便捷舒适
苏州铁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彰显了苏州交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尤其近年来苏州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实施的历史性机遇,成为江苏铁路建设“主战场”,铁路先行“排头兵”。截至2024年9月,规划建设批复铁路总里程(含国铁、城际、市域郊等)达1089.7公里,已通车总里程达424.4公里;在建铁路里程338.6公里,其中沪苏湖高铁年内具备通车运营条件;待建铁路里程326.7公里,均为城际铁路。
目前,苏州铁路网密度已达490.2公里/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61.1公里/万平方公里的3倍还多。不断延伸的铁路里程,串联起苏州8657平方公里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高铁出行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从“节点城市”升为“枢纽城市”
各大铁路枢纽加快推进
苏州铁路枢纽持续升级,按下了苏州交通高质量发展快进键。新中国成立之后,苏州站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经过多次改造提升,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与此同时,苏州北站、南站、东站三大铁路枢纽加快建设,形成功能层次清晰、分工协调互补的枢纽集群,苏州从“节点城市”升级成“枢纽城市”指日可待。其中,苏州北站以“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定位,打造集高铁、城铁、市域铁以及城市轨道的综合交通枢纽,并协同上海虹桥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开放枢纽。苏州南站定位为苏州南部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对外交通门户,对推动苏州、吴江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苏州东站主要立足苏州工业园区,辐射苏州主城范围,目标是打造TOD“站产城”融合一体化标杆。
“丰”字形铁路网所有项目落地
2035年建成“轨道上的苏州”
目前,苏州铁路布局逐步完善,苏州市“丰”字形铁路网所有项目已经落地。
从北至南,北面“第一横”由沪宁沿江高铁、太仓港疏港铁路、沪通铁路二期组成;中间“第二横”是京沪线沪宁段、沪宁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预计今年底具备通车运营条件的沪苏湖高铁将划下最南面的“第三横”。
2022年11月开建的通苏嘉甬高铁则是整个“丰”字形中最为关键的“一竖”,有此“一竖”,苏州铁路布局将由线变网。此外,苏锡常城际铁路、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苏淀沪城际铁路的相关工作也正有序进行,为“丰”字形铁路骨架“生肌补血”。
按计划,到2027年,苏州“丰”字形铁路网主骨架基本建成,“轨道上的苏州”基本形成;到2035年,“轨道上的苏州”全面建成。届时,苏州市域内国铁、城铁及市域铁路规划通车总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与城市轨道交通充分融合,实现市域、区域间轨道交通快速通达,更好地服务群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不断满足群众对更快捷、更舒适、更亲民、更安全铁路出行的美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