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海琳 袁艺
近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中苏茜路校区,开展了一堂高二年级新学期学生“悦启星航”心理讲座,驻校社工邹莹通过讲座、游戏,让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还掌握了自我激励和自我关爱的技巧以及求助的资源。
为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苏州市教育局联合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开展“合力护航·苏童无忧”驻校社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今年,“驻校社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列入苏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标志着驻校社工项目进入在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全域推进阶段,初步实现直属学校全参与、县市试点全覆盖。预计“十五五”时期,将实现初高中“一校一社工”全覆盖。
从试点到标杆,“点线面”全方位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小敏(化名)是太仓某初中的一名初一学生,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不愿意摘下口罩,即使在跑步很热的情况下也不愿意摘,这一情况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她主动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驻校社工与她亲切交谈,引导她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美丽的,鼓励她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社工开展的探索自我的小组活动,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经过两个月的跟进服务,小敏发掘了自己的音乐潜力,积极参与校园歌手比赛和合唱团比赛,勇敢地摘下口罩在舞台上自信歌唱,收获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扬,打破了容貌焦虑的束缚。
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太仓市自2017年起探索学校社会工作新模式。同年,社会工作海归博士陈维佳率先在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开展“瑞意飞扬”学校社会工作实验项目。开展服务以来,帮助了数十个心理和行为存在障碍的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也是从那时起,太仓市教育局与太仓市民政局携手启动公益创投项目,以前瞻性的视野聚焦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难题。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富有成效的小组活动及深入的个案辅导,有效提升学生的抗逆力,协助他们积极应对各类成长问题,形成了以“领域创新探索、单项问题解决、按量提供服务”为特点的“岗位嵌入”发展模式,为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至2022年,太仓市教育和民政部门协同推进,在18所中小学推行学校社工项目,探索把学校社会工作纳入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以“实务经验累积、全面关护成长、按年签订协议”为特点的“岗位社工”发展模式。2023年,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太仓市投入资金超过300万元,为全市20所初高中全面配备驻校社工,在省内首创初高级中学“一校一社工”全覆盖,形成了具有太仓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太仓市第一中学,驻校社工宋家艳与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一起为同学们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缓解同学们的开学焦虑;太仓市高新区中学驻校社工彭承敏带领初三学生开展解压赋能团辅,通过有趣的游戏释放学习压力;太仓市陆渡中学驻校社工毛颖婷开展主题为《假期“生存”指南》的讲座,传授假期亲子沟通相处技巧……这些社工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包括个案辅导、家校社沟通、社工课堂及心理普测在内的“点线面”全方位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对于在学业、情感、行为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们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倾听、同理、引导等技巧,帮助学生识别问题根源,探索解决方案。”驻校社工彭承敏告诉记者,此外,他们还积极开设社工课堂,将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社会技能培养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织密“安全网”,五个“青春”板块多元整合、系统推进
“老师你好,我最近经常失眠,上课也常常走神……”在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的“秘密信箱”里,驻校社工周菲正在阅读同学们的来信,她以“树洞”的形式倾听学生心声,深入了解并有效解决孩子们在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打开他们健康成长的“陪伴通道”。
去年6月,昆山开发区“点亮希望·助你远航”驻校社工项目在开发区实验学校和开发区青阳港学校正式启动。驻校社工们采取分类响应、多元整合、系统化推进的策略,开展了“青春秘语”“青春相伴”“青春齐飞”“青春有解”“青春在线”五个板块的服务,通过信箱、成长课堂、小组工作、教师和家长工作坊、个案服务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新阶段学习环境的适应,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我们的成长课堂一共有预防校园霸凌、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业规划和生命教育五个主题,小组工作则分为人际交往小组、情绪小组、抗逆力小组、预防校园霸凌小组四个小组。”周菲向记者介绍。以人际交往小组工作为例,在青阳港学校“你我相聚,依起成长”小组当中,周菲通过情景模拟、游戏反思学习及知识点学习等多个方式,引导组内学生理解人际交往的正确观念及交往时应注意的方面,鼓励组员尝试从小组内部寻找志同道合可以信任的朋友。活动结束后,周菲为了让产生的积极变化得到加强和持续,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把支持力量延续到了家庭系统中。“组员小轩(化名)在小组中交往能力提升明显,能勇敢表达自我,交到了好朋友,家长特地发消息跟社工反馈孩子在这方面的变化。”周菲说。
驻校社工在非行政身份、专业实务、多方联动等方面的特殊优势,有效补充学校专兼职心理教育老师的不足,为在校学生织密了“安全网”。在青阳港学校教师工作坊的活动中,巴城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医生为教师开展了抑郁情绪的识别讲座等。同时举办了主题沙龙,以开放交流的方式帮助老师识别危机及有效处理家校合作关系,提升教师工作效能。
架起家校社桥梁,驻校社工服务探索已有十余年时间
为学生进行心理检测,为老师开设“减压工作坊”,陪同班主任家访……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驻校社工孙冉最近十分忙碌。今年9月开学,该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多了一间“社工小屋”,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冉冉老师一直在线。
“学校社工是校园‘润心行动’的再升级!”苏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孙丽娟介绍,虽然苏州校园已经普遍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但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依然不容小觑。“心理老师的工作主要在校内,学校社工是有益且有力的补充。他们可以链接到社区、家庭等更广泛的资源,深入进行跟踪辅导,让心理健康服务更接地气。”
其实,苏州教育领域的“驻校社工”服务探索已有十余年时间。
自2011年起,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便与苏州科技学院(现为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市民政局合作开展“正面成长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探索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学校社工服务模式。
曾经一直低头走路的小玉(化名)是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驻校社工的辅导对象之一。社工杨老师“化身”小玉的成长向导,陪她谈心,教她管理个人卫生,带她参加公益活动,鼓励她交朋友……半学期的跟踪服务结束时,小玉已经习惯抬起头走路,会主动和老师、同学打招呼,头发不再凌乱,班级的同学也不像以前那样排斥她了。小玉开心地在自画像旁边写道:“原来我也是个幸福的宝贝!”
此外,作为资源的链接者,驻校社工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积极促进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通过家访、家长赋能课堂等多种形式,驻校社工倾听家长的心声,给予专业意见,让他们对亲子沟通和养育能力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融入。家校社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