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方 本报通讯员 于春妍
倪友新是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唯亭派出所巡逻民警,2004年从空军航空兵某师转业至公安系统工作。从警二十年来,曾被评为江苏省派出所“111工程”优秀民警,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3次,多次荣获“十佳社区民警”“十佳社巡能手”“五十佳民警”等荣誉称号。从军绿到藏蓝,从青丝到白发,马上步入花甲的他,从未辜负岗位赋予他的职责和使命。还有50天即将退休的他,仍日复一日,干好每一分每一秒。
创新社区管理方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织交给的任务,坚决不能‘掉链子’。”老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4年,退伍老兵老倪成了一名公安“新兵”。作为社区民警,他分管的动迁小区有两万多居民,其中一大半是外来人口,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治安案事件时有发生,这让老倪每天都愁眉不展。他想,“外来打工不容易,要让他们住在这里安心,自己得想办法。”
为了找到问题症结,不放过辖区的每一个角落。每晚,都能看到他带着警务室队员穿梭于小区里、围墙边、店铺外。“小区东墙有破损缺口,张泾某区某幢楼内有小企业员工宿舍,某一楼地下室过道内堆放杂物过多。”几个月下来,记了厚厚一本,片区内的地域情况他已经了如指掌。除了地域环境,就是人员问题。
为了更快地融入、更好地开展工作,他还主动上门服务,送警民联系卡、留电话。看到居民聚在一起唠嗑,他都会凑过去做个“忠实听众”,吐槽也好,家常也罢,对他来说都是与群众接触的最好机会。一来二去,大家慢慢熟络起来,街坊四邻都认识了这个热心肠、还时不时冒出上海味苏州话的“片儿警”,有什么心结疙瘩都会拉住他聊上几句。就这样,社区里的大事小情老倪了解得越来越清楚,特别是邻里之间有什么矛盾纠纷,老倪还能提前“灭火”,防患于未“燃”。渐渐地,警情降了,纠纷也越来越少了。
在此期间,老倪创新摸索出了“包楼制、月清制、导航制、筛选制”的“倪友新工作法”。一个“包”字,划分责任田,他按照熟悉程度和工作便利性,将每个队员分配到具体楼栋,开展人员登记、日常抽查;一张“小区流动人口月度登记进度表”,实时更新人口变动情况,30本台账日清月结;一支巡逻安防队,护民平安,他发动老党员、退休老教师、二房东等60名“导航员”,共同参与到出租房管理、流动人口登记、安防宣传等社区平安建设中来;一本“人员”账,将需要关注的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等重点筛查出来,实时关注,重点帮扶。经过精细治理,“问题社区”变“样板社区”,面貌一新。
群众事当成自家事
“只有把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才能干好这份工作。”这是老倪最朴实的工作“秘诀”。日常走访社区、接处警时,经常会发现这样那样的小矛盾小纠纷,他总能想方设法化解。
“倪警官,您来评评理!”居民朱师傅看到老倪后,赶忙上前“倒苦水”。原来,楼上住户总是半夜发出声响,叮叮当当不断。楼下的朱师傅原本睡眠浅,这么一来,更睡不安生。于是,双方关系紧张,矛盾不断。老倪了解了情况之后,先是安慰朱师傅:“远亲不如近邻,凡事都好商量。”随后,又到楼上询问情况,得知对方在商场工作,下班时间较晚,有时回来做点夜宵,加之楼内隔音不好,便与楼下朱师傅产生积怨。
老倪想,“再大的矛盾,见面三分情,这积怨还是要当面解。”于是,经过商量,在警务室约上两家进行调解。老倪从中不停地引导两家“换位思考”,多轮商讨下来,双方终于相互理解,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楼上铺了地垫,朱师傅配了隔音耳塞,两家终于握手言和。
“群众的事没有小事情。只要发现问题、看到矛盾,一定要第一时间介入解决,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老倪一直坚持这样做。
危难之时敢出手
“老百姓有难,我必须做到快速到达,妥善处置。”12年巡逻接处警,老倪帮助的群众无法计数,身处险境更是在所难免。每每面对危险,他都能勇敢上前,将爱和温暖带给群众,护群众之安全。
“倪师傅,请立即前往青剑湖花园。”今年8月的一天晚上,刚处置好一起诈骗警情,老倪前脚还没踏进办公楼,后脚就听见电台里传来呼叫,告知有群众一时想不开爬上了高楼。一个闪回,他又扎进了巡逻车。虽然成线的汗珠往眼睛里钻,他只是胡乱抹了一把脸,赶忙问问大概情况。
迅速赶至现场发现,当事人正坐在20多米高的空调外机上,情绪十分激动。原来,当事人今年60多岁,身患重病,由于前期治疗花费巨大,现不愿再给家人增添负担,一时想不开。“大姐,我比你小两岁,我也有一个女儿,有什么话咱俩唠唠。”就这样,老倪站在旁边,与其聊了3个多小时的家常。眼看对方情绪渐稳,老倪抓住时机,一个箭步过去,死死抱住其肩膀,用尽全力把人从窗外拽了进来。
警徽闪耀岁月,忠诚为民站岗。倪友新用勤奋、乐观、真诚、奉献的工作态度,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用倪友新的话讲:“我要为我的从警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也要给群众送去最真挚的平安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