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瀚墨
作为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房颤是脑卒中、心衰等并发症的“幕后黑手”。苏州多位心血管病专家提醒市民,房颤其实有早期的“蛛丝马迹”,市民可以从症状自查、脉搏监测等方面,学习早期识别方法;即便已经患有房颤,也可通过接受规范的抗凝或介入治疗,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隐形杀手”持续危害心脑健康
12月7日上午,由全市多家医院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的苏州市心血管青年医师志愿者团队来到姑苏区锦华社区,为居民开展“关注房颤,远离卒中和心衰”健康咨询等服务。义诊尚未开始,已有不少居民带着以前的检查资料、体检报告提前等候。“心里总是阵阵发慌,稍微动动就胸闷、气喘,感觉心脏要跳出来了。”居民范阿姨告诉苏大附二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晖,半年前开始莫名频发胸闷心慌,医生初步检查怀疑是房颤。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效果不太明显。结合检查报告,李晖认为,阿姨可能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建议及早进行抗凝、导管消融手术,以尽快恢复窦性心律。若不加以重视,未来很可能继发脑卒中,即俗称的“脑中风”。
“正常人是窦性心律,心率通常在60-100次/分,心脏的跳动规律、有序。而房颤患者的心房出现无序颤动,心率可达到350-600次/分,常导致病人出现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等不适。”市立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蔡薇说,房颤患者心房快速无序收缩,血液容易淤滞形成血栓。一旦脱落游走就可能导致卒中、栓塞等严重后果。若不抓紧治疗、房颤持续发作,心房将发生心肌纤维化,治疗难度更大。相比正常人群,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要高出5倍。临床上,近1/5的卒中是由房颤导致。
此外,房颤还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房颤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引起心房心肌病,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并持续加重等问题。”苏大附一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邹操说,门诊上不少患者即便查出房颤,但由于症状暂时轻微便不在意,或自行盲目用药、不规范诊疗,这些都是错误的行为,要注意避免。
及早发现避免疾病发生发展
房颤危害巨大,其症状往往多变且隐蔽,要等到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被“追溯”发现。“房颤早期诊断并不复杂,高危人群学习自查方法、监测脉搏或接受专业检查都能及时发现。”蔡薇认为,早期识别房颤是守护心脏与大脑健康的关键第一步。
“可能发生房颤的高危人群,包括但不限于肥胖者和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有心梗病史者、长期吸烟酗酒者及有相关家族病史者,应当主动参与筛查,及早发现、干预隐患。”市立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璐说。“心电图检查是检测房颤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率的方法。”苏州九龙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广安强调,房颤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市民应当提高警惕,避免疾病持续发展。
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文武认为,尽管房颤与卒中、心衰间存在着密切而危险的联系,但通过早期识别房颤、积极调整生活方式,规范接受药物、外科或微创手术、射频消融等方式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发病或出现继发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