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晓雷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寻亲”文件夹,他为四年来帮助过的每一位失散寻亲人员都做了档案。如今,档案序号已经排到了136。
张晓雷是张家港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高级工程师,被江苏警官学院聘为特邀教官,是物证鉴定方面的专家。2017年,他与张家港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刑事技术党支部书记徐杰共同发起成立了一支“智慧刑技寻亲先锋队”,30多名队员利用业余时间,为那些走失离散人员寻找回家的路。
除夕夜的一条短信 让他决定要坚持下去
今年,公安部“团圆”行动让不少家庭破镜重圆,而这项工作在张家港已开展了多年。张晓雷说,多年前他们在与本地救助站的一次联系中发现,救助站内有不少离散人员,他们都想回家。救助站也想帮他们找,但奈何这些人员说不清自己来自何处,有些甚至是因为疾病丧失了语言功能。
“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技术,帮助他们确定身份信息,找到家人。”徐杰说,最开始是2016年的一次寻亲。那位老太太在张家港当地救助站已滞留多年,没有任何身份信息。徐杰到救助站为老人采集人像,但她因为疾病,无法直面镜头,费了好大力气才勉强拍得一张正面照片。回到单位,徐杰仔细比对后,发现老人与安徽的一名走失人员相像。“第一次虽然技术比对比较顺利,但核实过程中遇到了些麻烦。”徐杰回忆,当时他想办法联系到了安徽当地村里的村支书。村支书也很热心,去帮忙寻找,但那家人全在外地打工,一时半会联系不上。几经周折,才最终确认这位老人就是安徽的那名走失人员。
几个月后的2017年春节前夕,正在吃除夕年夜饭的徐杰突然收到了一条祝福短信。这正是老人儿子发来的感谢信息,说他们家总算能团圆过年了,感谢张家港警方的帮助。“当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事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觉得很平常。但收到她儿子短信的那一刻,我才感受到这对他们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徐杰说,从那以后,他们就决定要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
寻亲志愿服务与党建结合 为离散群众办实事
此后,张家港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又陆续为本地救助站内的多名走失人员找到了家人。在此过程中,张晓雷接触到了全国寻亲救助网等全国性的寻亲平台。“原来外面有这么多离散人员需要帮助,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本地的救助站。”张晓雷说,他发动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利用业余时间,帮忙比对信息,联系寻亲人员。
张家港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勘查中队中队长侯双益说:“我们有图像、DNA、指纹等各方面的专家,在寻亲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大家商量下来,决定成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帮离散人员圆梦。“平时我们是24小时值班的,有时深夜工作结束后睡不着,就会回到办公室去比对信息。像张哥(张晓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在做这个事。”侯双益说。
为了更好地开展寻亲,2017年,徐杰与同事们依托刑大刑事技术党支部,成立了“智慧刑技寻亲先锋队”,把志愿服务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不能是空谈,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寻亲对于离散人员来说,就是最大的实事。我们想依托党建平台来做好这件事。”徐杰介绍说,张家港“智慧刑技寻亲先锋队”分为两个服务小组:一个是技术研判小组,通过指纹、DNA、信息碰撞等方式寻找匹配的人员;另一个是协调联络小组,负责与各地救助站、派出所、村(居)委会联系,核实相关信息。
“先锋队”服务全国 不言放弃只为圆更多“团圆梦”
随着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智慧刑技寻亲先锋队”的名气也在全国各地传开了。他们与全国多地的救助站、福利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张晓雷也加入了不少全国性的寻亲群,时常会收到来自各地的求助。
今年6月16日上午,淮安市盱眙县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张家港刑技-淮安救助群”内说,有一人言语表达不清,已经滞留了4天,想请“智慧刑技寻亲先锋队”帮忙查找。中午,张家港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图像鉴定高级工程师葛辉在比对后发现,此人疑似家住天津的葛某。作为寻亲联络员,张晓雷立即电话联系了天津警方,得到了让人激动的反馈。“家属辨认后确定,她就是走失了13年的葛某。葛某的老母亲、弟弟和两个儿子都在家里。”6月24日,DNA比对结果确定,葛某于6月29日成功回到了天津的家里。
有顺利,也有坎坷。同样是在今年6月,张晓雷收到一则重庆警方发来的求助信息后,反复比对,却一无所获。“比对失败是常有的事,我们打算把结果反馈当地,让他们再想想办法。”张晓雷说,就在与重庆市云阳县救助站韩站长交流过程中,他又得到了一条关键信息,该滞留人员说了“新源”“某西城”两个词。“新源”是地名,“某西城”会不会是一个名字?张晓雷根据有限且模糊的线索,改变查找方法,再次打开电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查到了新源县有一个叫“某起贞”的人。“西城”与“起贞”读音相似。经过进一步比对确认,“某起贞”就是该滞留人员的哥哥。
张晓雷说:“我们不轻言放弃的结果,就是又圆了一家人团圆的梦。”在张家港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资料室里,陈列着十几面来自全国各地的锦旗。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件事很有意义,每次看到他们团聚,就特别感动,所以坚持了这么多年。就算我退休后,也会继续做下去。”今年55岁的张晓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