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手剥鸡头米。通讯员 陆蕾婷摄
本报讯(记者严松通讯员陆蕾婷)“水八仙”之一的鸡头米目前正处于采摘期,在姑苏区城湾村内,94岁高龄的邵秀珍也开始忙碌起来。有着大半辈子手剥鸡头米经验的她,如今不仅每天依然能够“生产”数斤鸡头米,还带着左邻右舍凭借这最传统的手剥方式,一代代传承着水乡妇女的劳动技能。
“如果剥的力度太大,鸡头米就会碎掉,影响口感;如果力度太小,鸡头米就剥不出来。”昨天上午,记者走进城湾村,见到了邵秀珍。她头发花白,却眼不花、手不抖,用铁指套尖的一头在鸡头米壳上轻划一下,露出白嫩的果实,再用手指力度适中地将果实取出,放入篮子里。不一会儿,盆里已经“硕果累累”。
邵秀珍出生于黄天荡附近的群力村,她小时候,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鸡头米。“一辈子种鸡头米,好多人都习惯了,黄天荡填了之后,很多人都找到甪直、同里等地,承包水田继续种植鸡头米。”邵秀珍说,到了成熟时节,她常与村民们一起前往甪直、同里,清晨或傍晚吃完饭大家就开始穿着厚厚的防水裤,站在水深没膝的田里,用特质的竹刀在带刺的叶片上划个圈,顺着根茎寻找鸡头苞,并将收获的鸡头米带回家,分给城湾村里的邻居、亲戚,让他们帮忙手工剥取鸡头米。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邵秀珍与同伴们已不再下田劳作,城湾村内种植鸡头米的住户逐渐变少。与此同时,科技不断地发展,各种鸡头米去壳新型机器应运而生,机器逐渐代替手工。但是,邵秀珍仍然坚持手剥鸡头米。
在邵秀珍看来,手剥鸡头米更精细,在口感方面更佳。为了能让子女尝到更糯、更嫩的鸡头米,在闲暇之余,邵秀珍和城湾村的老人们仍会用手工剥取鸡头米。现如今,城湾村的手剥鸡头米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销售渠道,还销售到了上海、福建、杭州、北京等各地,让其他城市的食客品尝到苏州当季最鲜嫩的一口“水八仙”。
邵秀珍的女儿邵文梅告诉记者,母亲对鸡头米的感情很深,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每年都坚持和自己一起手剥鸡头米,“我告诉她,现在的鸡头米已经成为苏州的美食名片,被创意融合在奶茶、咖啡、菜肴等各种品类美食种,在网上很火,很多人喜欢。”邵文梅笑着说,老人听完后,剥得更起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