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燕 通讯员 苏小美)前日,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主办的“空间生产:美术馆的城市赋能和价值传播”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举办,邀请14位来自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公众参与驱动的空间生产策略”“美术馆的大众传播与公共教育”“日常与自建——过日脚和做人家”三个单元,展开经验分享和圆桌讨论,探索在空间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美术馆城市赋能和价值传播的可能性。
学术讨论会由裴钊、吴蔚、郑梓煜联合策划。第一单元“公众参与驱动的空间生产策略”旨在审视公共艺术与美术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苏州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以“前置”的苏州当代美术馆作为一个在实体场馆开放前美术馆品牌形象塑造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在空间中生产、在地方生根、与行业关联,来从城市生活的外部向美术馆工作的内部进行反向构建。
第二单元“美术馆的大众传播与公共教育”重点关注美术馆在推动艺术传播方面更为细微而实操的内容,探讨美术馆如何在作品与公众之间构建真正理解与对话的可能。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青年研究员蒋斐然回应了“谁是公众”“什么是策展写作”“什么是当代艺术”等问题。
第三单元“日常与自建——过日脚和做人家”借助最新的空间生产力作品《飞屋》,关注作品走入日常生活和民间自建的感受和启发。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建筑学系主任黄印武展示了民居建造多样而不确定的仪式和发展过程,并提出未来民居建造体系重构的可能方向。
在艺术界人士看来,还在建设中的苏州当代美术馆是一座“前置”的“无边界美术馆”。与常见的美术馆展览不同,“空间生产力”没有统一的场地,而是根据艺术家与空间具体情况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段内、虚拟与实体不同平台上“流动”展开。
除“空间生产力”项目外,苏州当代美术馆还推出了常设学术文化活动品牌——“右岸讲堂”,邀请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共聚金鸡湖右岸,以系列讲座、文化沙龙、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展开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深入对话。建成后的苏州当代美术馆将持续打造无边界的艺术空间,让艺术与城市生活相互激活、赋能,推动苏州城市建设步入更加关注品质、魅力与人文关怀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