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商中尧陈洁施含韵
走进常熟市古里镇铁琴铜剑楼的文化长廊,常熟高铁站、常熟方塔园、波司登大厦等常熟地标性建筑,言偃、翁同龢、严天池等历史名人,倩女幽魂、画皮、仲雍奔吴等民间故事,成为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它们皆出自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彩剪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崔艳华之手。
从艺30余载,崔艳华把第二家乡的人文风貌,悉数呈现于作品之上。在常熟的文化脉络里,人文风情、城市地标、历史名人与古老的剪纸艺术相融相合,让一座城市的灵魂跃然纸上。
热爱——剪纸之缘
“一把剪刀手中拿,一张彩纸百幅画,一代一代工匠梦,万紫千红非遗花……”常熟市古里镇康博村的崔艳华剪纸艺术馆内,几名孩童正拿着剪刀,在一张张红纸间开开合合,上下翻飞,清脆的儿歌声将崔艳华的记忆拉回到童年时代……
河北清苑,阡陌交通,屋舍俨然,鲜艳的大红色映衬在窗棂上,是乡村最简单却最喜庆的“软装”。
崔艳华的童年是泡在剪纸里长大的,村里几乎每个人都会剪纸,外婆和奶奶更是剪纸的“一把好手”。崔艳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搬张板凳坐在家门口,看着外婆和奶奶拿着剪刀在红纸间游走。不一会儿,活灵活现的小兔、振翅待飞的喜鹊、张牙舞爪的螃蟹,就从巧手下“诞生”。小小的崔艳华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炫耀自己的“宝藏”。
在北方农村,立春一向有贴迎春葫芦的习俗,寓意“福禄双至”。有一年立春前夕,家家户户贴着各式各样的葫芦“争奇斗艳”,但因外婆和奶奶都有事出门,崔艳华家的门窗上却空空荡荡。
在村里晃荡,看着左邻右舍漂漂亮亮的红葫芦,崔艳华失落极了,甚至有点“失了面子”的感觉。他回家就拿着红纸,模仿平日里外婆和奶奶剪纸的样子,自己剪了个葫芦,糊在窗上。虽然“处女作”并不完美,但年仅7岁的崔艳华心里充盈着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也开启了他探索剪纸艺术的大门。
此后,外婆和奶奶的身后多了个一手拿剪刀、一手拿红纸的“小尾巴”,学习画图、练习剪纸,崔艳华不亦乐乎,技艺也日益长进,经常得到家人和街坊邻里的夸奖。剪窗花的剪刀不够用了,爸爸便拿出家中的粗铁丝,烧热后,用锤子叮叮当当地敲打出一把把小剪刀,专供他进行剪纸创作使用。
上学之后,崔艳华积极参加剪纸兴趣班,成了学校小有名气的剪纸高手,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崭露头角,并代表学校屡次获奖,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
起于乡土,源于兴趣,崔艳华叩响了剪纸艺术的大门,开启与剪纸“交融”的缘分。
探索——剪纸之路
2001年,崔艳华进入河北涿州艺术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有幸结识了杜成娴老师(“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先生的学生)。
杜老师深耕的民俗研究与崔艳华擅长的剪纸艺术“一拍即合”。
剪纸艺术记录着风土人情、社会脉络以及历史变迁,拥有丰富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杜成娴老师的指导下,崔艳华对剪纸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层的思考。
大学期间,崔艳华课余一头扎进剪纸的世界。频繁光顾图书馆,研读剪纸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放学回到宿舍,孜孜不倦钻研剪纸的样式与技法。从自学摸索到拜师学艺,从简单模仿到独立创新,崔艳华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时候我特别痴迷剪纸,一天花在剪纸上的时间差不多有四五个小时。假期里杜老师也会带着我去各地采风、学习、创作,那段时间是我技艺与见识飞速成长的宝贵时期。”红纸一张一合,剪刀一起一落,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崔艳华的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千年璀璨的民族文化也在熠熠生辉。
2004年,崔艳华在涿州三义宫举办了三国系列剪纸个展,吸引了众多剪纸爱好者前来参观,取得了极好的反响,进一步坚定了崔艳华进阶剪纸技艺的信心。
2005年,崔艳华到涿州中石油物探高中任职,成为一名美术老师。虽步入职场,他依然心系剪纸这一老本行,引领学生们探索剪纸的世界,传授这项传统技艺。
“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寓意,一幅剪纸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图案便是一份祝福。”剪刀游走纸面,锋刃勾勒万象。剪纸在崔艳华的心中不再单单是兴趣爱好,而成为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民俗的智慧,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左手托纸,右手运剪,崔艳华让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承——剪纸之责
2008年,正逢学校改革,年仅20岁的崔艳华不再满足安居一隅,想出去闯一闯。
去南方,到常熟。在昔日跟随杜成娴老师采风的途中,粗犷的北方汉子对这个细腻的南方小城一见钟情。对常熟风土人情念念不忘的崔艳华,以一腔孤勇,一路向南。
工作之余,崔艳华开始在常熟的大街小巷找寻剪纸的痕迹。
“《常熟掌故》中有一段关于‘烧香斗’的记载,以前常熟百姓有中秋夜拜月的习俗,以纸为斗,在斗上贴上剪纸作为装饰。南宋洪迈创作的文言志怪集《夷坚志》中,《常熟圬者》一节中也提到了剪纸。此外,钱谦益有诗云‘剪纸不消人世暗,拨灰难扫月宫愁’……”经过深入挖掘,崔艳华拼贴着常熟剪纸文化的碎片,将常熟剪纸历史娓娓道来。
常熟剪纸源远流长,不同于北方传统的单色剪纸,常熟“斗香花”是将多张单色剪纸拼贴而成的彩色剪纸作品。
根据调研所得,崔艳华依托常熟风俗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点彩剪纸技艺,先设计,再剪刻,最后在纯色剪纸上用毛笔蘸取颜料点色晕染,巧妙融合了剪纸、国画、水彩画等技法,极具古风古韵与文化内涵。
习得新技艺,崔艳华灵感不断。常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城市地标,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将艺术与时代结合,他的作品先后参加全国剪纸巡回展、中外剪纸交流展、两岸文化交流展等并屡屡获奖。
在崔艳华的努力下,常熟遗失的剪纸技艺“重见天日”。2023年4月,点彩剪纸制作技艺被评为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崔艳华也被评为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彩剪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6月,苏州剪(刻)纸(点彩剪纸)被列入苏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授剪纸技艺是挖掘和抢救民间剪纸技艺的最好方式。”饱含对剪纸的热爱,崔艳华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展剪纸技艺。2015年在常熟理工学院成立剪纸社团;2016年在世界联合学院开设剪纸夏令营;常熟博物馆、常熟美术馆、常熟图书馆及常熟大中小学都有崔艳华开课讲学的身影。
从最初纯粹的热爱者,逐步转变为不懈的探索者,直至如今成为这门艺术的传承人,剪纸早已融入崔艳华的生命,成为使命。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我希望将点彩剪纸这项非遗技艺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欣赏、保护非遗,继而加入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崔艳华说。
从河北清苑到江苏常熟,崔艳华的剪纸之旅跨越地域,穿越时空,剪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