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朱雪芬 刘达
“老曹,这件事我们搞得心力交瘁,能不能帮我们调解一下?”“老曹,你给评评理,这件事错在谁?”……一大早,走进吴中区金庭镇司法所,年近60岁的专职调解员曹明康已在办公室里开始“坐诊”,不断有村民前来向他寻求帮助。
这样的场景,对于曹明康来说早已是工作常态。14年来,他不仅在办公室“坐诊”,还踏遍了金庭镇的田间和山岭,行走在矛盾纠纷的现场,用踏实的脚步、温和的言语和坚定的原则化解一道又一道难题。“有矛盾找老曹!”在大家眼里,他是“对症下药”的“调解医生”,总能让人心服口服。仅今年一年,老曹就收到了14面锦旗。
他的调解足迹遍布山野
金庭镇处于太湖之间,约82平方公里的山水田畴生活着4万余名村民。这里有枇杷、杨梅、茶叶等经济作物,地界模糊带来的争端层出不穷。许多纠纷的调解,往往难在无书可查、无图可依,只能凭借现场踏勘,一点点厘清事实。也正因为如此,老曹的调解工作,从来都不是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的,而是要走进田间、爬上山头,对照着现场情况,拉着当事人面对面沟通。
“记得有一次,为了调解一场土地纠纷,我爬上了西山岛最高峰——缥缈峰。”说起这件事,老曹记忆犹新,站在缥缈峰顶,吹着凛冽的寒风,他耐心地倾听当事双方各自的理由,又请来一位年迈的老人现身说法。最终,因他多次实地走访、细细勘察,这场“天高路远”的纠纷在山巅落定,双方握手言和。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当年分产到户时用的是哪条小径分界?这一棵靠在沟边的茶树究竟是谁家的?每每遇到这样的纠纷,即使要跋山涉水,老曹也会坚持来到现场,耐心地化解矛盾,客观地为争执双方提供合理的调解方案。“他从来不纸上谈兵,总是先到现场观察,看实际情况、听各方理由、找法律依据,再认真研判给出意见。”村民们这样评价老曹。
从事调解工作14年来,老曹已记不清自己爬过多少次山头、走访过多少户村民。然而,在他办公室里,处理过的案件卷宗堆得有半人高,手机至今还存着数千张工作现场照片。每一张照片、每一份卷宗,都记录着老曹辛勤付出。
既打“专业牌”又打“感情牌”
时代变迁,政策迭新。2018年以后,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渔民上岸、杂船整治等一系列新政,给传统渔户和养殖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小的改变。
“要让靠水吃水的渔民主动拆除养殖围网,难度可不小。”当时,庭山村在推进新政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不少渔民将养殖证出租,拆除围网时与租户出现利益纠纷。情急下,村委会请来老曹帮忙调解。
当年,老曹的解题思路是,先吃透政策,再走近人心。他反复研究补贴政策,挨家挨户走进渔民家中,耐心地给对方分析拆除围网后可获得补贴与转型机会,还积极替大家争取合理补偿。“起初我怎么都不肯点头,但是他跟我算成本、讲政策,还为我们争取了不少权益。我想了想,他是真心为我好。”其中一位租户说起当时的情景,对老曹满是感激。一个月的时间里,老曹和同事一起从白天干到晚上,周末也连轴转,最终促成了25份调解协议,为这场曾被认为“艰难无比”的转型之举铺平了道路。
而在此后的杂船整治中,老曹更是以“专业牌”加“感情牌”,解决了棘手问题。“眼看杂船整治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村里还有3户人家拒不配合。”老曹出马调解,发现“钉子户”正是当时围网拆除时的调解对象,“我给他们讲道理、找症结,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用真心换真心。”老曹说,有了之前围网拆除的调解经历,大家对他十分信任,“从下午聊到晚上,3户人家全部同意整治杂船。”至此,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14面锦旗见证真诚付出
对老曹而言,每次调解都是一份责任。14年来,他没有真正的“休假”,小到游客和村民为一筐橘子斤两不清而吵得面红耳赤,大到工程纠纷牵涉巨额利益,他都用同样的耐心和诚心去对待。渐渐地,一句“有矛盾找老曹”在村里传开了。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老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人身损害赔偿公式,到最新的赡养费计算标准,他都烂熟于心。“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很难跟上形势变化。老百姓问题多,涉及面广,要让大家相信你,你就得样样专业知识都懂。”老曹说。
这一年,老曹收到了14面锦旗,有的写着“心系百姓,为民解忧”,有的称赞他“公道正派,不偏不倚”。一面面锦旗,是对他持之以恒、无私付出的回应。“看到老曹来处理问题,我们就放心。”村民们说。
如今,老曹不仅是调解者,更是村民心里的“定海针”。老曹常说,自己是退伍军人,脱下军装后仍要坚守纪律与担当。深谙基层矛盾的多变复杂,他坚信只有敬业和执着,才能在每一次冲突中找到契合点,用专业和耐心让彼此冷静,用真情与法治让人心归拢。
办公室里,老曹的手机不时震动,不断有新的纠纷需要解答。对老曹而言,每一次成功的调解,都只是下一个挑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