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王敏悦 实习生 缪乐天
“苏州的美,我写不够。”2024年行将结束,新加坡作家、苏州工业园区新宁诊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赛蓉忙碌依旧——她更愿意被称呼为“蓉子”,后者带有一种朋友间的亲昵。
2024年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苏州工业园区,被视为中新合作精神的鲜明象征;而蓉子,和许许多多扎根园区、建设园区的新加坡客商一样,是这股精神中的一粒因子。她携带着商人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在中国和新加坡之间往返,在两国合作构建的“非凡园区”驻留,助力园区的经济腾飞,见证园区的文化发展。蓉子是一位老朋友了。
一个“文化周”
让狮城邂逅江南
今年4月,75岁的蓉子从苏州启程,回了一趟新加坡。她的短发,染成了鲜艳的紫红色,看起来热情洋溢,苏州丝绸成了她整体造型的“点睛之笔”,在这热情里掺了几分江南的温婉。蓉子说,新加坡鲜艳,而苏州温婉,如今她将这两样气质融于一身。
这一次,和蓉子一道回新加坡的还有苏州的评弹、昆曲、美食、手工艺精品等。为庆祝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苏州市政府与新加坡贸工部主办了一场特别的文化交流活动——“相约狮城 遇见苏州”文化周,将“舌尖上的江南”苏州美食周、“到中国 游苏州”文旅推介会、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演出等内容一齐“打包”,发往狮城。蓉子受邀回国,参与这场江南文化盛宴。
园区飞速发展的这些年,蓉子的新宁诊所为往来客商,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医”靠。自2007年诊所创办至今,她在苏州一待就是十数载,与这座中国城市的感情久而弥深。
临行前,蓉子从苏城各处张罗了一堆手信,有缂丝小包、丝巾、苏式挂面等,带回新加坡送给亲戚朋友。她还自掏腰包,买了即将在新加坡亮相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演出票,呼朋唤友,请大家看。
“我既是新加坡人,又常年在苏州,我两边都爱。我很希望能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出一份微薄的力量。”文化周举办的7天时间里,蓉子一面向家乡的朋友们推介苏州,一面又招呼苏州的朋友们体验新加坡文化,忙得无暇他顾。
3个月后,新加坡体验周登陆园区,毫无意外地,新老朋友又一次在活动现场“捕获”了蓉子的身影。“先是在新加坡推介苏州文化,之后又在苏州感受新加坡文化,这种交流让苏州和新加坡之间的关系变得很近很近,我也觉得特别开心。”蓉子说。
一家“洋诊所”
在园区土壤里开出花
蓉子是2006年决定来苏州的。到园区开诊所,是源自于蓉子在新加坡一家护理院任职院长近10年的经历,她对新加坡的医疗模式了解颇深。
2006年,中新两国决策者将合作区的规划面积扩大了10平方公里,为园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蓉子说,在这样的关键性节点,医疗必然不能缺位,她带着3名一流的新加坡全科医生来到苏州,希冀将狮城的医疗模式引入园区,为其招商引资提供配套服务。
“我当时也没有考虑过得失成败,只想着要给在苏州的外籍人士提供他们更熟悉的医疗服务。”蓉子告诉记者。2007年,她的新宁诊所在园区开张。这种新兴的医疗模式起初并不被国内的同行理解,诊所的落地生根伴随着不看好的“嘘声”,“普通老百姓也接受不了我们的医疗模式,也觉得我们诊金太贵,所以一开始我们连续亏损了3年。”
但园区给予了蓉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新宁诊所有足够的时间“开花结果”。“园区在飞速发展,很多外来客商和专家在落户苏州之前,会先到我们新宁实地勘察。这里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模式确实符合他们的需求,某种程度上,这也促成了他们的落户和签约。”蓉子说,很长一段时间里,诊所不计成本,将世界各地的优秀医疗人才引进园区。
2016年,蓉子的新宁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医疗门诊。“高峰时,我们的诊所扩张到5间,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来新宁看诊。”蓉子说,园区的土壤好,才让一家小诊所熬过了18年,逐渐赢得了大家的肯定。
一本“两地书”
描摹中新“诗与远方”
今年,蓉子实现了一个心愿——将她在新加坡、苏州两地生活与工作的所思所想结集成册。她的新书《红尘有梦苏州来》在5月付梓,朱红色的封面,鲜艳而不失古朴。
全书收录了30篇文章,映射出蓉子眼前与心中的苏州和新加坡,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认识苏州与新加坡,不论是生活、旅游、文化,还是经商、工作、环境。
“作家”是蓉子在商人之外,更看重的一个社会身份。她的祖籍是潮州,20世纪60年年代末开始用中文写作,出版过20多部专著,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来苏州之后,她的笔触被江南的涓涓细流所浸润,在工作间隙不停地书写。
“我的诊所开了18年,我从来不给诊所写文案、打广告,但我仿佛专职在宣传苏州,写了很多有关苏州的文章。”蓉子笑言,“古城区很美,但园区既有这种传统的、中国式的美,又带有新加坡的独特基因,这里不仅有江南水乡的柔软,更有超越自我、走向世界的刚毅,太值得作家抒情了。”
“值此苏州工业园区30周年之际,推出这本两地社会观察与记录的小书,是重走,亦是新知;是审视,亦是宣传;是柔情绵绵,亦是深情款款。”出版社的推荐语,道出蓉子的心声。
她想让更多人“看到”她看到的园区。如今,75岁的蓉子仍然在写。她说:“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第一个30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也到了‘告老’的年纪,但我不准备‘还乡’,准备换个角色,继续书写苏州,书写园区的诗情与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