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洁婷 本报通讯员 沈雪婷
“挽救一条生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昨天,志愿者季良和刘晓东,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别捐出了360毫升和16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成为苏州市第189例和第19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为病患带去了生命的“种子”。
季良:“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职责”
“我是一名医生,我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当我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遇到这种机会我不会犹豫,因为这已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今年40岁的季良,是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2015年在参加医院举办的集体无偿献血活动时,季良经张家港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宣传动员后,进行了血样采集,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今年6月,季良和一名男性白血病患者血样匹配成功,他毫不犹豫地签字同意捐献。“我平时都是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救死扶伤,现在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干细胞去拯救患者,同样很有意义。”季良对妻子裴琴说:“挽救一条生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我是一名医生,这是我的职责。”
刘晓东:“救人也是一种勇敢战斗的方式”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保家卫国有很多种方式,救人也是一种勇敢战斗的方式。”刘晓东说,希望我能为三岁男童带去生命的“种子”。
今年32岁的刘晓东是一名退役军人,目前就职于沙溪镇新北社区,平时爱岗敬业、扎根基层,热心为群众服务,获得过太仓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志愿者和沙溪镇征兵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南京消防支队8年服役期间,刘晓东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救援行动数千次,被南京武警消防支队评为优秀士兵,2013年被群众赠与“人民卫士拾金不昧”锦旗。
刘晓东在2017年自愿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4年来,他捐献了全血约1100毫升。多年无偿献血的经历,让他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价值。2018年4月,他在献血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时隔三年,2021年4月,当太仓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刘晓东,他与一名身患血液病的三岁男童初配相合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要救这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一家人的希望!”
刘晓东顺利通过体检后,患者却突发变故,捐献时间也随之延后。在继续等待的过程中,刘晓东对捐献未有丝毫动摇,并且时刻关心着患者的身体状况。刘晓东心想:孩子,你一定要坚持住,对抗病魔的路上我会和你在一起的。当刘晓东再次收到捐献通知书时,他高兴地说:“小朋友你是好样的,没有向病魔屈服,加油!”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有近3万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