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塘社区“驿心”基金成立仪式。
驻校社工开展社工课堂。
开展公益市集。
苏州工业园区慈善植造社。
常熟百善墙。
□苏报通讯员 董兴果 杜 杰
近年来,苏州聚焦法治慈善、惠民慈善、融合慈善、协同慈善、全民慈善、阳光慈善“六大慈善”建设,充分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力量在落实民生实事、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助推共同富裕更加有力。
今年上半年,全市慈善募捐总量5.19亿元,慈善支出5.36亿元,其中,助困类支出1.85亿元,助学类支出9032万元,助医类支出6988万元,助残类支出1136万元,救助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等其他公益项目支出1.8亿元。
社区慈善 让困难群众可感可及
“终于可以上学了,我最想要一盒彩笔,我最喜欢画画了!”小邹(化名)满怀期待地对苏州高新区横塘社区工作人员说。
一盒彩笔、一个书包、一副球拍,正常家庭眼中的“小礼物”,却是很多困境儿童眼中的“微梦想”。小邹在三岁时就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场真实沉痛的灾难降临在了小邹一家身上。白血病不同于普通疾病,治疗费用高、周期长,小邹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不得不辞去工作,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小邹爸爸一人身上。高昂的医疗费用和繁杂的照顾护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方便就医、稳定病情,小邹只能在家完成学前教育,校园对他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这两年,小邹病情逐渐稳定,他终于将开启校园生活。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小邹的家庭情况后,向狮山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申请了横塘社区“驿心”基金,给小邹送去了学习文具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拿到这些“礼物”后的小邹开心地跳了起来。
狮山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是苏州首批在街道层级成立的慈善组织,基金会下设13个“社区慈善基金”,横塘社区“驿心”基金便是其中之一。除了小邹以外,横塘社区还有另外4位困境儿童,他们有的是孤独症,有的是身体残疾,有的是家庭困难,社区“驿心”基金也给他们送去了爱心助学款和生活用品,帮助实现孩子们心中的小“梦想”。
服务对象居住在社区,居民的问题和需求产生于社区。为了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苏州先后出台《关于推动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的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发展“社区慈善基金”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慈善事业,推动慈善力量下沉基层、服务群众,以慈善、自治、互助方式破解居民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慈善”。截至目前,全市97个乡镇(街道)、2107个村(社区)设立了社区慈善基金,引导慈善资金近1亿元,帮扶项目涵盖扶老、帮困、助残、村居环境改善等各领域。
苏州市民政局局长陈正峰表示,发展慈善事业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聚焦民心所向,聚焦群众关切,聚焦特殊群体,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老百姓心坎上的“温暖大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
“苏童无忧” 慈善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3年初,初二的小伟(化名)发现自己病了。他每天浑浑噩噩,情绪低迷,甚至不想去学校上课。经过一系列检查,小伟被确诊为抑郁症,这让整个家庭焦虑万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决定让小伟休学,但服药不规律,长期作息紊乱,导致小伟整个人状态堪忧。2024年升学在即,小伟的病情仍不见好转,父母束手无策,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学校的驻校社工求助。驻校社工专门为小伟制定了服务方案和家访计划。在引导父母重视小伟的用药管理、确保定期复诊的基础上,借助生命复盘故事和其他专业心理疗法,找到小伟抑郁症的根源在于个人经历与家庭学业压力。通过多次个案服务和家庭访问,小伟逐渐放下内心沉重的担子,父母也更理解小伟的想法,亲子沟通更加顺畅,家校矛盾得以缓和,小伟的社会支持网络慢慢开始修复。阶段性服务后,社工尝试让小伟参加暑托班等活动,帮助他调整心态,回归集体,激发复学意愿。小伟对社工说:“姐姐,谢谢你帮助我,给了我信心,我想重新回到学校。”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出阴霾,小伟的父母由衷地说:“这些事平时不好意思跟亲戚朋友讲,能有人耐心听我们说这些,真的很感动。你们帮助了我的孩子就是帮助我们全家过了一个难关。”
小伟的故事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些正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少年儿童身上,他们需要关心关爱、帮助支持和专业服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是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探索。2024年颁布出台的《苏州市慈善促进条例》中提出,要“重点培育心理援助等慈善组织”,帮扶少年儿童打开“心灵之锁”,编织“美好未来”。2024年,690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和慈善资金助力启动“苏童无忧”驻校社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在46所中小学校试点,为在校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个案服务、社工课堂等专业服务,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帮助在校学生积极应对各类成长问题。自今年6月专职社工入驻学校以来,开展了社工成长课堂、个案和小组工作,覆盖上千人次。
“互联网+慈善” 随手公益成为习惯
小陆是苏州一名资深的环保爱好者,会定期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宣传,记录公益环保日常,逐渐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环保公益博主。热爱公益的他经常跟随“小蜜蜂”志愿服务队到太湖边参加捡拾活动。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太湖正在进行增殖放流活动,仔细了解后知道,这是在放流保护太湖蓝藻的“食藻鱼”,而这种保护太湖的放流活动,已经开展了百余场。更让他惊喜的是,所有的鱼苗都来自社会爱心人士在互联网上的爱心捐赠。兴奋之余,小陆也成了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常客,解锁互联网公益新的“打开方式”。现在,他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公益平台上线了哪些新项目,并为自己感兴趣的公益项目进行捐款,用爱心唤醒一天的元气。今年初,小陆还在公益平台开通了月捐和分分捐的功能,现在他每月都会收到项目捐赠的新进展,查收一份份“爱的痕迹”。看到一份份爱心都送到了需要的地方,小陆切身感受到了与慈善的“零距离”接触。
小陆的公益日常也是成千上万个爱心网友的缩影。随着互联网与公益慈善日益深度融合,从助力脱贫到环境保护,从捐钱、捐物到行走捐、阅读捐、消费捐,慈善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场景化。网络慈善不仅是互联网和传统公益的叠加,更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激发公益慈善发展的蓬勃动能。苏州自2020年开展网络慈善募捐以来,参与人次、募集资金数量持续增长。2023年,苏州网络募捐额首次突破1亿元。2024上半年,共上线50余个网络慈善项目,涵盖扶贫济困、教育助学、医疗救助、救灾救援、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参与人次超500万,募集资金超1500万元。“互联网+慈善”模式在激活调动社会资源、整合多方力量和传递正能量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可以为社会爱心力量和困难群众需求搭建更加直观的对接平台,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慈心善行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成为潮流。
慈善实体 丰富参与慈善活动场域
张先生是一名企业家,一直热衷于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他第一次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慈善植造社,如同发现了慈善“新大陆”。进入植造社,映入眼帘的是整面墙壁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一瓶瓶小绿植,上面写着:“带我回家,为公益慈善贡献一份力量。”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慈善的“种子”,通过培育这些绿植,让慈善的理念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植造社墙上挂的每一幅画都是由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捐赠,卖画所得的每一分钱都将成为慈善捐赠款。不仅如此,慈善植造社还包含了爱心义卖、二手书捐赠、共享阅览室、爱心小火车等慈善应用场景,一系列看得见、可体验、易参与的“趣玩公益”,成为年轻人的爱心打卡地。在植造社里还有一块爱心展示大屏,参与工业园区慈善事业的爱心企业都榜上有名。市民还可以通过点击大屏上的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开展进度实时了解自己捐赠的钱用到了哪里,让慈善资金“来得明明白白,用得清清楚楚”。陈奶奶是住在附近的一名退休工人,每个周末她都会来植造社的食物分享驿站采购食材。她说:“来这里买东西,既便宜实惠,还奉献爱心。每次购物还有捐赠证书。”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邻居和朋友加入了慈善队伍。
苏州工业园区慈善植造社建立于2022年,是根据白塘植物园场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以慈善为纽带打造的集慈善信息公开、慈善捐赠、慈善服务、志愿活动于一体的新型慈善实体,它不仅让“慈善”变得简单有趣,还探索了慈善由“输血”向“造血”、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
在苏州,像植造社这样的“慈善实体”还有不少,如昆山“爱德面包坊”为心理障碍青少年提供生活技能、交友技能、职业技能等服务及就业培训;高新区“医养融合”家庭医生工作室为辖区低保家庭和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将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张家港“一米暖阳”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康复治疗,帮助残疾人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享受就近就便的服务。为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渠道,做强做优慈善载体,满足群众多层次和个性化慈善服务需求,苏州自2022年起启动“慈善实体”和“慈善空间”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慈善实体”44个、“慈善空间”490个,有效促进慈善活动常态化、社会化,打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慈善事业新格局。
“乐善苏州” 弘扬传承慈善文化
在苏州常熟琴川街道的一隅,有一处占地百亩的城市公园。王先生经常陪着老人和孩子来这里散步。自从2021年起,王先生惊喜地发现,公园道旁多了石版画,画的是古人的慈行善举,转角出现一面“百善墙”,满墙尽是“善”字,连躺在草地里的石头,上面都写着关于善意的不同表述,读着很“治愈”。漫步其中,公园好像一下子有了“灵魂”,日常和家人散步也变得更有趣味、有内涵、有温度了。这种“灵魂”,就是“慈善文化”。在公园的雕刻画上,分别展现了历史上提出慈善理念的“第一人”言偃,“廉吏第一”的善人县官杨涟和近代慈善传承的先贤张謇。王先生在感受慈善文化之余,也积极向孩子讲述这些慈善故事,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大大小小的慈善公园已成为常熟市民感受慈善文化的好去处,润物无声地展现并传承着属于这座城市独特的慈善故事。
慈善文化是慈善精神的外化,是慈善事业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宣传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凝聚慈善共识,既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攀高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苏州慈善事迹不断涌现,慈善内涵更加丰富,慈善氛围日益浓厚。全市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累计获评“中华慈善奖”29个、“江苏慈善奖”113个,获奖总数居全省首位。下半年,苏州还将出台《关于推进苏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扶持慈善文学艺术创作,推进慈善广场、慈善公园、慈善展馆等慈善文化阵地建设,营造向上向善氛围,深化“乐善苏州”慈善品牌。
□本版供图 苏州市民政局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