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庆近影 □宋立春 摄
□苏报记者 广 豪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三首第一首中的句子。他笔下的江畔野花,辉映红日如火如霞,也似梦似幻,带有诗人对江南的深情追忆,也无不透露出对大自然厚爱江南的无限感叹。千百年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也让风物清嘉、人文荟萃的江南,叠印在人们的舌尖心尖。人们向往江南,爱惜江南,呵护江南,建设江南……
江南是富庶的。自泰伯奔吴始,继而伍员过昭关,再到唐宋明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衣被天下”“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又是生长的。滚滚东流的长江和南北通润的运河于此交汇,改革开放的“长三角”不但流韵依旧,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续写“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新篇。江南更是昌明的,由“状元之乡”华丽转身为“院士之城”……
不过且慢。历史的投影机也曾按下过暂停键,甚至是倒带键。当日寇的膏药旗挂上了北寺塔,当东洋马啃食凹凸了留园廊柱,当阊门外和观前街火光冲天,昼夜不灭,当彼时的护龙街今日的人民路上无数被日机野蛮轰炸和扫射倒毙的同胞尸首无人料理,苏州,也曾留下惨痛的记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的新四军,带着“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和“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的斑斑血迹,东进,东进,夜袭浒墅关,激战张家浜,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血沃中华,血沃江南。那江畔的朵朵红花,分明年轻的热血染红并滋养。驱赶走了强盗的家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家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江南名城苏州的红色文化,不但链接文脉财脉,更扎起抵御豺狼的篱笆。让我们深情而庄重地关注这厚重的一页。
抢救珍贵“口述”,举办创意活动
苏州日报:苏州是一座红色之城,苏州市新四军研究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王荣庆:我们研究会成立于1992年5月,由当时在苏州的部分新四军老战士发起,至今已有32年整。自打成立以后,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研究导向,深入研究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继承发扬铁军精神,坚持以史为鉴、资政育人。32年来,我们研究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挖掘、研究、利用新四军历史,弘扬铁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一届届理事会都能发扬传统,努力创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苏州日报:目前,苏州还有多少新四军老战士?他们的近况如何?
王荣庆:苏州市新四军的抗战老兵从32年前的300多人,锐减到现今的36名,能顺利完成口述史工作的仅有十多人。年龄最大的104岁,最小的也要90多岁了。他们中有的至今还奋战在红色宣讲第一线,常年到学校和社区讲课,他们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仰。
苏州日报:我们知道研究会一直在挖掘当年新四军的故事,近年来又有什么成果?
王荣庆:主要还是在收集整理老战士的资料上。去年10月至今年1月,我们怀着一种抢救的意识,与苏州的12位老战士进行了访谈,完成口述史。这12位老战士年事都太高,需要借助一些实物和照片帮助他们回忆。倾听和录制他们的讲述,一个个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还有鲜活细节,再现了战争年代普通战士的巨大牺牲和不朽奉献。如机要兵的机警、女军医自制竹筒针管、忍痛舍下襁褓中幼子、拒当俘虏八女投河等等,让我们深感庆幸,如果不是及时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就会消失殆尽,永远湮灭。这也让我们认识并坚信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再譬如江抗的张家浜战斗,以往都是定位为一场阳澄湖畔的对日伪惨烈遭遇战,军民同心协力战;经过时空的积淀,我们发现这一场战斗中走出了五位将军,他们不仅在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两位作为师长还带兵参加了朝鲜战场的长津湖战役。从阳澄湖到长津湖,这之中内在的红色血脉让人更加振奋,使张家浜一尊小小的纪念碑在后人的心目中更加巍峨。
苏州日报:最近,苏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或独立或合作主办的红色文化活动,颇有影响。
王荣庆:谢谢关注。谢谢党报在这些活动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最近的这几项活动,都是在市委党史工办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联合举行的。我们有组织、材料、人员上的优势,主办起这样的活动自然相应地就比较顺利。
庆祝苏州解放75周年的“人间新天堂”,我们研究会反复商量,想在以往活动基础上创新一下。这时,离休老军人李务民准备办个人书画展,这让我们眼睛一亮——从书画上入手不是很有意思吗?苏州有很多书画家,苏州也经常举办各种形式、不等规模的书画展,但这次书画展,参展人是军人或军人后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苏州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如今,枪杆子换成笔杆子,炮筒换成了炮筒状的照相机,出手的是凝聚了他们的爱和才情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体现出今天天堂苏州的新貌,以这样的方式庆祝苏州解放,非常具有想象空间,体现出原来的庆祝活动所不具备的内涵。征稿启事发出后,得到广泛响应,全市许多老战士和退役军人踊跃报名参加,我们从几百幅作品里精选了100幅。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州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苏州日报:这个活动很有新意,内涵十分丰富。想必你在活动中也有着难忘的经历吧?
王荣庆:怎么不是呢,布展期间,我陪同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苏州革命博物馆馆长徐海明和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高志罡,先后对本次书画摄影展的每一幅作品,从内容到标题,都进行了细细审阅,题材有偏差的当即更换,标题不够准确的当场商榷修改,使本次展览既是对人间天堂的深情礼赞,也是奉献给广大观展者的一道精美文化大餐。特别要提到的是,开幕式上,本次书画展的作者、92岁的离休老干部李务民把自己为纪念父亲李雪舟烈士、母亲全国烈军属模范尹银珠而创作的三幅书画作品捐赠给了苏州革命博物馆。本次书画展中的作品,有他的一幅独具个性的行草,章法大开大合而不逾矩,笔意畅快淋漓又有深厚的碑帖韵味,宽65厘米、长逾百米的“老三篇”长卷,将4773字气韵灵动地融汇一体,让人啧啧称奇。这幅作品耗时三周,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耄耋之年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也得力于老军人一日从军、终生铁血的品格,让我们不能不为书艺背后的拼搏精神而感动,竖起大拇指称赞老战士宝刀未老的精彩人生。
台上热泪纵横,台下哽咽抽泣
苏州日报:年轻一代是我们的未来,你们如何推动新四军老战士和当代青年的精神传承与互动?
王荣庆:这些年来,我们研究会始终活跃着一道银发风景线:他们老而弥坚,老而爱学,老而思进,老而建功,老而不老——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们始终雄心不减。他们早已离退休,却几十年如一日,珍惜热爱自己在研究会的新岗位。特别是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百岁新四军老战士回信后,我们研究会的老同志更是备受鼓舞,格外振奋。去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从沪返京途中,专门到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我们研究会次日即召开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座谈会。我们在座谈中都谈到,总书记每到一地,都会到革命先烈遗址参观考察,这次专门到我们江苏的新四军纪念馆,体现了总书记对江苏红色资源的重视。新四军在江苏在苏州的发展壮大和不断取得胜利,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历史的选择,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铁的定律。
老战士宣讲团团长项建华在发言中说,为什么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重要?因为盐城这块英雄的土地,是新四军浴火重生之地,是铁军战斗意志张扬最明显之地,同时更是铁军精神永不褪色的体现之地。宣讲团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传承这种红色基因,宣扬新四军战士英勇顽强、敢于斗争的英雄气节,“跟党举旗、听党指挥”“顾全大局、报国为民”的大无畏气概。87周岁的老团员李直兴奋地说,他就是盐城出生的,正是因为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他才有机会走进军校,成为一名军人,转业后又一直做红色宣讲工作。他认为总书记到盐城意义重大,那就是高举铁军大旗,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而他这个老兵,不论单位如何变,他的红色宣讲没有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志,宣讲不停,奋斗不止。他退休后到老战士宣讲团工作已25个年头。25年来,他宣讲已达1280多场次,听众超过15万人次,获评江苏省委宣传系统优秀教员、苏州市委老干部局“苏州市最美老干部”,也是我们老战士宣讲团的“常青松”。
苏州日报:在发挥老战士、老同志作用方面,研究会有着特别的过人之处。在日益老龄化的社会里,你们的思路和做法很有推广和借鉴价值。
王荣庆:我会自成立以来,历届的会长、副会长和理事,都有新四军老战士参与其中,首任名誉会长陈挺将军,是著名的新四军“江抗老虎支队”支队长,他在阳澄湖和长津湖战斗中均立战功。这些老战士始终坚持研究会姓“党”名“红”,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他们更是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勇敢地与社会上刮起的“戏说”革命历史的歪风作斗争。特别是在与“戏说沙家浜”的斗争中打了个漂亮的胜仗。迫使《戏说沙家浜》一书的作者公开道歉,并全面下网。为整理和捍卫先烈的历史,我们这些老战士都是义不容辞,全力以赴,精神状态感染旁人。
老战士宣讲团是2001年组建的。建团头十年,宣讲对象都是中小学生,1500多场,听众达到50多万人次,平均每场次超过了300人。他们每次的讲稿都要细心打磨,稿子出来了先让大家传阅,共同把关,保证事实的准确性,然后进行多次的修改订正。一篇《新中国成立和苏州解放60周年》的千字宣讲稿,前后听取多方意见,修改了16次,才最后定稿。学生们也非常喜欢听老战士的课,尤其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他们是革命功臣,大多数都有较高的行政级别,但他们最乐意被称和自称的依然是“老战士”三个字。一个老战士讲到自己同村的13名战友参加抗日,最后返回家乡的只有他一人时,他在台上老泪纵横,学生老师在台下哽咽抽泣。1929年出生的老战士陈福兴,是首批宣讲团成员中讲课最多者,他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讲课间隙,他会亮出自己受伤的部位,由于弹片无法取出,身体的这个部位造成一个凸起的部分,不少孩子出于好奇都要去摸一摸。他说,这会加深孩子们对战争残酷的印象,增添对幸福和平生活的热爱。
苏州日报:果然是“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老同志的贡献让人肃然起敬。
王荣庆:我们研究会当年与老战士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如今也都白发苍苍,步入老年行列了,但有了老战士的言传身教,有他们留下的标杆效仿,工作起来都踏实、务实、严谨,有新四军老战士赤胆忠心的风采。
新四军研究会成立32年来,一批批老战士宣讲团成员怀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强烈责任感,以深厚的感情,认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着力提升研究会的号召力,努力提高宣讲品牌的知名度。如今的宣讲,很多时候不可能有当年那样的大规模,他们与时俱进,机动灵活,宣讲团分散成众多的小组,讲求实效,小兵团作战,各有特色,收效颇佳。老战士宣讲团先后与市关工委宣讲团、市教育局老园丁讲师团、苏州革命博物馆等联手,优势互补,形成以点带面、以老战士带新战士、以宣讲促发展的生动局面,进而把研究会战斗堡垒作用和新四军老战士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国旗下讲话”“新生军训”等品牌,打造和创建高质量的宣讲品牌,让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铁军精神的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身上弘扬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研究会理事会成员,比上一届的平均年龄年轻了十岁。我们的两位副会长分别是苏大、苏科大的年轻的历史学教授,他们正有计划地安排他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介入我们的研究和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我们的会刊也开辟有“高校之窗”,苏州市职大和苏科大都有十多位学生在我们会刊上发表作品。我们还计划将目光投向中小学,向老师和学生组稿,使我们《薪火传承》会刊的作者和读者面更加宽广,传承红色文化也更加畅达。我们研究会还将不断争取吸收新鲜血液,努力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新四军历史研究队伍。
投拍红色影片,激活红色资源
苏州日报:明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听说你们正在投拍一部精彩的红色影片?
王荣庆:是的,我们研究会正在与本土影视机构联手投拍本土作家的一部红色电影。这部影片与红色经典《沙家浜》题材接近,但运作中又有区别。相同的是它们同为表现新四军在江南战斗的红色文艺作品;不同的是发生地一在苏州的阳澄湖,一在苏州的太湖。我们这部电影主要是以抗战期间著名的“冲山突围”事件为主线。还有内在的不同是,《沙家浜》最先的版本是上海沪剧团编剧文牧先生执笔的《芦荡火种》,大获成功后,再由汪曾祺先生等改编成京剧《沙家浜》,也就是说,作者都不是苏州本地人;但我们现在筹备的电影,是本土作家房余龙先生牵头的。说到红色题材的电影,不觉回到近日举行的“光影里的辉煌”爱国主义电影党课,第一次课就是浙江宁波投拍的电影新片《谁持彩练当空舞》,讲述的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拿枪指挥的一场战斗,取得了当年红军下井冈山以来的首次胜利。电影拍得不错,很震撼人心。我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想我们正筹备的红色电影。
苏州日报:宁波投拍的红色影片讲述井冈山故事,我们的影片就在苏州这片红色热土上生发。
王荣庆:对,宁波拍的这个电影,取材于江西发生的故事,并不是宁波本土的故事。宁波的红色资源不及苏州丰富,却拍出了全国放映的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这让人不由不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浙昆演出而带来轰动效应的《十五贯》。这个戏发生地在苏州,最先的作者冯梦龙也是苏州人,他们使用的表演形式昆剧的发源地还是苏州,结果是他们的戏轰动京城,被周恩来总理赞叹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如今,浙江的文艺工作者们再次演绎“墙外开花”带动墙内墙外一同香的盛况。赞叹之余,我们不应该心灵有所触动吗?如果我们在本土推出红色文化的大制作,那一定会接牢地气,后来居上。苏州人历来不甘落他人,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苏州是排头兵,是模范生,是“最强地级市”,相应的红色题材影视事业,的确还是刚刚起步,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应该知不足而奋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先烈,激活他们留下的丰厚红色文化资源。
苏州日报:用影视激活红色资源,能走进人们的内心,提供精神滋养。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垦的背后,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王荣庆:非常正确!想想当年《沙家浜》在全国有上千家演出团体争相竞演的盛况,凡能歌咏者一见到朝霞湖水,都会脱口而高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飞稻谷香岸柳成行……”这完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享受,又是“补钙补阳”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会给一方水土带来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经济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有新作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是唐代在苏州做过刺史的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对英雄楷模最好的致敬,就是引导全社会了解英雄故事、感知英雄情怀,领悟英雄精神、学习英雄品格,形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平凡人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获得不平凡人生。江南这片红色沃野,呼唤我们不断写出最新最美的鸿篇佳构。
人物介绍
王荣庆,1986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留校工作,在职攻读苏州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地方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等科研活动,先后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高等教育管理、地方政府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论文若干。2022年7月,任苏州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长。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