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展开水上“姑苏繁华图”

苏州日报 2022-09-25 10:42

由第四届运博会,看大运河苏州段水工遗存及千年运河民俗

展开水上姑苏繁华图

□苏报记者 一苇

9月22日晚,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启幕。昨天,本届运博会的六大主题展正式开展。透过这场盛会,我们得以近距离看到江南水韵、触摸千年文脉。姑苏古城的水工遗存和运河民俗在再次吸引全国各地目光同时,一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天然成绩单也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场寻梦之旅背后的水工智慧

一场虎丘奇妙夜 寻梦山塘街活动拉开了第四届运博会的序幕。山塘河上,与会嘉宾触摸姑苏古城水韵文脉。千年梦回,运河之水悠长绵远,留存下几代苏州人的水工智慧。

96公里大运河苏州段,水工遗存颇多,有古桥、城门、码头、古纤道等,包括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吴门桥、觅渡桥、胥门、普济桥、下津桥、上津桥、安民桥、安德桥、阊门遗址、金门、永丰仓船埠每一处遗存,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风雅。

苏州古桥数量多,形态丰富,有板桥、拱桥、连拱桥等。在崇文的江南,桥梁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设施,还是特有的城市景观。杜荀鹤的吴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描绘了唐代苏州的城市景象,使小桥、流水、人家成为冮南最典型的城市意象。

位于运河上的桥体量较大,如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吴门桥是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桥,还有吴江的三里桥,以及已拆除的尹山桥、重建的万年桥、移建的彩云桥都是可过大型船只的桥梁。宝带桥亦桥亦堤,连通了运河沿岸的纤道,是江南运河特有的水工设施。除此之外,苏州古城内留存下来的水码头,也是水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水陆城门、瓮城、城楼组成的盘门,为元末建筑,水陆两门交错并列,为全国仅存。作为大运河与苏州古城联系的重要枢纽,它在战时守城、汛期防洪、平时水陆通行,巧妙地解决了苏州古城双交通体系与大运河相衔接的问题,是大运河苏州段特有的运河遗产类型。

放眼苏州,自伍子胥相土尝水、建水陆八门起,沿运河一系列水利与城建活动完整展现了古人的系统性思维和建设者的高超工艺。大运河向外与太湖、长江形成水体系统,可通过四面河道起到调蓄水体、泄水引水等作用;向内进入城市,通过水陆双棋盘格局、纵横河道防洪排涝,蓄水用水。在微观建设尺度,大运河在古城、古镇留下了众多城门、桥梁、码头等水工设施,设计和建设技艺巧夺天工,历经千年风雨屹立不倒,沿用至今,展现着古代水工技艺的杰出技术。

一次运河民俗的钩沉与焕新

随着运博会再次于苏州举办,逛运博俨然已经成了苏州人的一项新民俗。大运河苏州段的千年基因也重新被激活,曾经的运河民俗再次风靡。

从先秦至今,大运河苏州段的开发绵延千年。自吴王阖闾始,开凿胥溪,以城外自然河流水系为依托,引太湖水沟通内外城河;至汉、隋唐,又贯通江南运河,后经历代疏浚,运河与古城始终相伴共生。来往船只行经古城阊门、胥门一带,造就繁华盛景。大运河几乎和苏州古城同时诞生,见证了苏州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哺育了苏州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了苏州的繁荣。

沿线古镇是运河变迁的见证者,也是运河对沿线城镇发展影响的展示者。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人口向苏州城镇集聚,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并形成极具地域特征的吴文化。运河带来的经济繁荣和通行便利,不断吸引人口集聚、五方杂处,文明碰撞交融,形成新的吴地文明;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秀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的同时,人杰地灵的苏州也诞生了众多名士,将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运河为媒,推动苏式风尚引领全国。

大运河促进了地方民俗和文艺的发展,形成了苏州独特的民俗文化。曲艺、美食、节庆等各类民俗文艺因运河而繁盛传播。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苏州评弹、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中国文艺大舞台上大放异彩至今,得益于古时大运河的畅通;苏式饮食也因运河源远流长、名扬四方,魏晋有张翰思鲈鱼莼羹而辞官归吴,宋后北方风味融入苏帮菜,明时苏式小吃在宫廷流行,清康熙、乾隆沿运河南巡也嗜爱苏州菜色。众多吴地民俗活动也与运河紧密相关,如纲船会、烛龙戏水、放莲花灯、端午龙舟竞渡等,极大丰富了苏州民间文化生活。

一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绩单

大运河苏州段的遗存与民俗,在过去的这些年中,被悉心保护,妥善传承。在第四届运博会举办之际,它们如同一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天然成绩单,展现在八方宾客面前。

去年年初,苏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正式启动。最终确立的苏州运河十景包括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宝带桥、石湖五堤和平望四河汇集。苏州乘势做好运河两岸风貌提升、大运河堤防加固、运河沿线步道贯通、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大运河流域水环境整治提升、河道清淤净化等工程。虎丘把运河沿岸综合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提升运河沿岸整体风貌;水陆盘门与枫桥运用科技手段对沿岸景观进行美化和灯光亮化;横塘驿站恢复古驿站、水码头等文化遗存,还原历史风貌。

在实践过程中,运河及其沿线遗产的保护用上了诸多新技术。大运河文化带遗产类型多样,分布范围较广,预防性保护更加复杂,针对不同的遗产保护更需要对症下药。苏州市文物局引入了空天地一体化保护措施,从水下、水面、空中三个维度进行保护性监测。基于河道,使用3D扫描等技术研究河道演变规律,进行河道安全性评估。通过空中实景、航拍视频等技术,对大运河水面驳岸及桥梁进行监测,为大运河沿岸遗产保存现状提供影像支持,并及时发现驳岸病害情况。

为发挥好串珠成链的效应,苏州还策划了一批运河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下、玩得好。比如,吴门望亭整合湖、田、街、桥、厂、站、园、驿等景观,打造大运河独特景观带;枫桥夜泊做好水上岸上游线,打造船上民宿,还原《枫桥夜泊》诗境,打造沉浸式文化夜游项目等。

运河水长,流向未来。正是有了这些努力,这幅水上的姑苏繁华图将更长久、更好地留给子孙后代。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