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财经资讯

淮安市洪泽区于圩村:土中“探路”,水里“捞金”

中国江苏网 2022-10-14 08:53

一场秋雨后,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于圩村空气清新,万荷园内片片荷叶盛着圆滚滚的水珠微微晃动。远处的渔业养殖场,随着渔网渐渐收紧,鲫鱼、大头鲢鱼活蹦乱跳。

近几年,于圩村明确产业兴村思路,通过整合耕地、渔业养殖、水生蔬菜种植等方式,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如今拥有千亩高效渔业基地、千亩稻虾养殖基地、千亩水生蔬菜种植基地,获评“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入选江苏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新农人”:

种出好菜,触网多销

“来,大家看一下啊。一早晨5点钟不到,我们就来揪长豆角了……”打开抖音视频号“洪泽区西顺河镇正涛家庭农场”的一条视频,伴随着农场主张正涛的介绍,几名工人正在豆角架前采摘新鲜嫩绿的长豆角。该条视频后台观看量已有几万次,评论区有很多用户在询价。

由于常在短视频平台宣传带货,张正涛已成为附近几个村小有名气的“网红”。9月初,调研组来到西顺河镇于圩村,他正带人扒掉成排的长豆角架,准备种上新一茬抗寒型大白菜。

“我们夫妻以前在外打工。前几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听说村里土地流转,我们又对创业感兴趣,2018年索性回村创业。”张正涛介绍,他的家庭农场共承包了40多亩地用于种植蔬菜,主打长豆角与大白菜。

张正涛积极参加区、镇举办的农业培训班,向专家请教种植技术。“创业第一年有20多亩豆角长斑没卖出去,但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和用药,现在已经完全消除了病害。夏天蔬菜少,经济效益高,今年大暑天长豆角批发价到4块多钱一斤呢。”张正涛说。

销售上,张正涛的主要宣传渠道为短视频平台,最高播放量有几十万次,用他的话说是“既能做个展示,又能记录生活”。“短视频流量很高的,而且我们上传营业执照,经过蓝V认证,现在经常有人来电话买菜,固定粉丝就有6000多个。”他说。

如今,他的农场春天有西红柿、辣椒、茄子、包菜,夏天有长豆角、韭薹,秋天有淮阴小狮头,冬天有大白菜,每年营业额四五十万元,还带动10余名村民在农场就业。随着新一茬蔬菜即将播种,他又开始新的谋划:“我们想鼓励村里人多种蔬菜,我统一销售。现在市场很大,我们一起赚钱,说不定还能形成一个地区性蔬菜销售品牌。”

村干部:

以农富农,农旅融合

都说“产业振兴”,如何以产业兴村?于圩村的特色与优势又在何处?

于圩村党总支书记闻素兵介绍,全村多年来一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效益不高。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村“两委”班子外出学习,结合村情,敲定了推广蔬菜大棚种植这一发展路径。在倡导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村干部安排张正涛等蔬菜种植大户到山东等地学习。农民种地,集体帮销,如今已形成蔬菜批发销售、实体店销售、网上销售三个渠道。

村里有近1000亩沙土地长期处于搁荒状态,村“两委”积极引进“稻虾养殖”技术,建成的稻虾连作基地亩均纯利润2000多元。闻素兵介绍,村里电站路南地势低洼,原本种田收益不高。村“两委”将该地块改种芡实、莲藕、红菱等水生蔬菜。“芡实每亩收200斤,最低价40元/斤,纯收入3000多元,比以前种稻麦利润高。现在还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闻素兵说。

西顺河一道堤以外的土地地势不平,“农户不愿包,土地只能抛”。平整土地后,村里积极招商,淮安天参牧业有限公司以900元/亩的价格承包该地块开展水产养殖和苗种繁殖,如今建成千亩国家高效渔业示范基地,并被评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021年基地带来24.8万元集体收入。

形成几项固定收入后,于圩村想到了农旅融合。于圩村位于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内,紧邻于圩大沟,村域范围内有大面积湿地,夏季荷香四溢、鹭鸟齐飞,生态环境优美。“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业,村里建设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渔家风情万荷园,总面积约1000亩,未来计划打造集高效养殖、垂钓、观光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闻素兵说。

2021年,于圩村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村集体积累资金6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6万元。不过,村里发展依然存在短板。闻素兵提出,当前最突出的是资金匮乏。“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暂时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原住民”:

故土难离,总要回来走走

工作日在城市帮忙带孙子,周末赶回村里住两天,闲暇时还要为村里的好人好事写写宣传文章……从语文教师岗位退休多年了,赵祥芝的生活依然忙碌充实。

“我是土生土长的于圩人。”赵祥芝告诉调研组,十年前于圩村还比较穷,还能见到土坯房。近十年村里集中发展产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九成以上的家庭有私家车,八成以上的村民在城里买房,有在洪泽和淮安市区买的,还有到南京买的。从精神上来讲,大家的生活更丰富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常有人下棋看书,高跷队和自发形成的‘萤火虫艺术团’经常演出”。

随着于圩产业的整合发展,赵祥芝的老邻居们也有了新营生。“现在村里搞水生蔬菜和规模化种田,很多年纪大的村民采菱角、芡实,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个月起码要做个20天活,一天150块钱,一个月就有3000多块,就相当于种一季稻子了。现在能打工,加上土地流转出去,一年一亩地还能拿到1000块钱流转金。”

在回村的日子里,赵祥芝早起散步,早饭后到镇上赶集,下午和村民“掼掼蛋”或看看书。“我们好多人跟孩子在城里住,但还念着村里,总要回来走走的。”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