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江苏资讯

创新科普,让科技唤起更多年轻人

新华日报 2022-10-15 09:56

□ 记者 杨民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促进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科普读本如何激发孩子兴趣?科普知识怎么更有效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唤起更多年轻人?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科普读本期待更多专家学者来写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林晓勇告诉记者,自己爱上通信专业与小学时读了一本书有关,就是1962年出版的《少年无线电》。他至今记得,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收音机的构造,还收录收音机各种零件的配图。如今,他的许多学生也是因为读了通信科普的书籍才喜欢上这个专业,比如2009年出版的《大话通信》,语言风趣幽默,展示了通信高科技的巨大魅力,也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深入学习通信技术的大门。

江苏远世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学博士周卫峰认为,科普书籍对一个专业影响深远。“在唤起民众环保意识上,可能是一本书或者一部电视剧的作用更加明显。世界环保史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3本环保题材的科普作品非常有名,它们是《只有一个地球》《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极大地震撼了社会民众,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但要想写好科普书籍并不容易。“科学研究可以严谨,但不是刻板;可以专深,但绝不能脱离生活。其实,写一本高质量的科普书籍非常难,对于一位专业老师,用专业方式去表达比较容易,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翻译’,还要确保准确和科学,让没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人能够了解和接受,难度非常大。”林晓勇认为,高校非常重视学术成果,一名教授写科普读物往往体现不出他的学术地位,这种现状需要改变。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南京理工大学产业教授田爱军表示,专业人士要耗费大量的心血才能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他希望更多专家参与到科普读物的创作中来,“在我国,《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以及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文章,曾带给几代中国人难忘的科普体验,为很多科技工作者打开了科研的大门,从而促进一个专业、一个企业的发展。”

科普宣传要“拥抱”新媒体

科普宣传,媒体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前些年我国一些地区频频发生雾霾,在此背景下,新闻媒体对于大气污染的成因、对策等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实际上是一场全民科普,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这也促使政府采取力度空前的措施,发电、钢铁、石化等众多行业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环保升级和改造,明显提升了我们的环境质量。”周卫峰说。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科普报道要想发展得越来越好,只有不断创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江苏科技报总编辑许文勇举例说,比如,新华社客户端《3D新闻七步洗手法》的报道中配发了7张3D动画图,每一个画面都可通过拖拉、划动、双指放大缩小等实现多角度观摩,让大家360°无死角地掌握七步洗手法的安全要领。“病毒进入体内的48小时”等运用讲故事、画漫画、制动画的形式进行科普报道,成为公众阅读和转发的热点。

许文勇坦言,科普新闻报道也存在难点。因为新闻记者大多是文科生,即使是理工学科出身,与科技工作者在专业知识储备上依旧存在巨大鸿沟。同时,记者还要把专业的术语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新闻语言,而科技工作者要求内容精确,二者目标难以完全一致。

不过,许文勇对未来科普报道依然充满信心,“随着3D、VR、A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新型报道方式进一步完善,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优秀的科普报道数量必将增加,科普报道将迎来蓬勃发展阶段。”

科普创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科技馆作为群众性科普教育的主阵地,能让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零距离与科技“对话”,在互动中感受科学魅力,在体验中激发科学兴趣。

在南京科技馆,记者看到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实验秀《-196℃的诱惑》,只见喷涌而至的“蘑菇云”把舞台变成了云海,原来实验是以“液氮”为主角,利用其超低温的特性,制造出令人称奇的实验现象。在短短40分钟内,同学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不断。“鲜橙C”老师说:“这个实验可以让孩子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建立起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为以后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住南京城东的宋蝶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卢信渊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参加机器人培训班对他影响比较大。“学习的过程固然枯燥辛苦,但也让他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从来不缺课。与一起组队的小朋友相互合作,还锻炼了他的团队意识。”

“科技馆就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介绍,他们为推进科普工作有“四大支柱”:扎实推进展区建设、引进优质临展、打造线上线下活动平台、创新馆校合作模式,而核心是创新活动形式,“比如针对春秋游、研学游、亲子游制定个性化游览线路,结合‘中国航天日’‘防灾减灾日’‘诗词里的植物学’等主题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张志强说。

加强馆校合作,打造中小学科技教育策源地也成为一条路径。“目前,与我馆正式签订馆校合作的中小学校达35所,覆盖全市12个区,另有3所学校已完成协议的拟定。我们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搭载精心策划的科普资源和活动送到学校、送到孩子们身边。”南京科技馆展览教育部部长吴恒说。

“科普是一项长期工作。”张志强建议,应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科技创新比喻为‘通天塔’,科学普及就是‘塔基’,高大壮美的‘塔身’,离不开‘塔基’的牢固支撑。因此我们呼吁政府加大科普的经费投入。”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