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校长韩郁香
作业还没有完成,却拖拖拉拉讨价还价,就是不肯写。上课听讲老走神,玩铅笔玩橡皮,东张西望不专心。约定的20分钟看电视时间,到点了不肯关。孩子的这些行为和表现指向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必要的自律性。
当孩子缺乏自律时,父母往往花很多时间来提醒孩子,比如不断提醒孩子做作业,或者动用奖励和惩罚来控制孩子,迫使孩子完成作业。这样周而复始,家长疲惫,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如何让孩子负起责任,主动、积极、专心做事呢?
设规矩,给孩子有边界的自由。孩子的自律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孩子学习自律的关键,可以从正确的他律开始,逐步过渡到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也就是说父母要给孩子预设好规矩的底线,比如晚餐时间是六点到六点半,过了这个时间,家里不再安排晚餐。比如先完成自己的作业,然后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孩子能够遵守规矩,就会赢得很大的自由度,就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同时家长要对孩子遵守规矩的行为看得见,及时给孩子正向的鼓励和反馈。
定目标,给孩子有选择的自主。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内心没有目标,着急为孩子制定目标,比如,每天朗读英语20分钟,阅读课外书30分钟,练琴1小时等。当孩子处于被动式学习模式时,感觉不到自身的能力感和价值感,即便勉强完成任务,所学内容知识留存率低下,学习的无趣感促使孩子不能坚持下去。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不妨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安排。建议家长退出孩子的责任圈,做指导者、观察者、支持者、赞赏者,让孩子真正做目标的主人,感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自主感、胜任感。如此,孩子就会变你要我做为我应该做,体验和感受做完自己应该做的事之后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懂策略,给孩子有内驱的自律。其实,缺乏自律的孩子是内在动力不足。当一个孩子内驱力十足的时候,自律这种我们本以为需要极大努力才能达成的状态,其实早已成为内驱力的附加值了。唤醒和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孩子才能获得用全部的力量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父母要关注孩子内心的动作,探寻孩子学习问题的深层原因,而非仅仅表象动作。著名的学习三区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只是待在舒适区,针对已经会了的内容反复操练,孩子容易对学习失去满足感、趣味感和成就感。如果把孩子推进恐慌区,孩子非常努力也可能学了也不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容易厌学,甚至自暴自弃。只有孩子身处学习区开展针对性的练习,他们才可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心理学家把这种自我感觉叫做心流。在心流状态下学习做事,孩子会全力以赴。这种由内而外的自律才是真自律。
所以,父母在陪跑过程中,只有不断学习,刷新认知,用智慧、格局助力孩子快乐幸福的人生。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