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袁艺
如今,短视频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短视频用户有9.62亿。喜爱短视频的不只有成年人,未成年人也很买账这种娱乐方式,其中不乏10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孩子爱刷短视频成了不少家长的新担忧。
爱上短视频的N个理由:搞笑放松、游戏攻略、购物指南等
波波(化名)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晚上放学回家,他都要拿出家里的平板电脑看一会儿。起初妈妈以为波波是个动画片迷,后来观察发现,波波并不在看动画片,而是在不停地翻看短视频。仔细跟踪了几天他的观看记录,我发现儿子的短视频爱好范围很广泛,有搞笑的、推销东西的,还有模型制作的。波波妈妈说。
文文(化名)上四年级,今年暑假他住在苏州的外婆家。每天做完妈妈布置的暑假作业,他总忍不住摸出自己的平板电脑看起来。文文看的内容很单一,就是看高手如何打游戏和游戏技巧讲解,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外婆担心文文看坏眼睛,时不时前来提醒,但效果甚微。如果强行收走文文的平板电脑,他甚至会大哭大闹。
五年级的星星(化名)是班上同学眼中的学霸,也是少先队员中的模范。可是,最近星星的妈妈发现了一件颇为头疼的事情。每天晚上关灯后,星星并未像大人所想的那样立即睡觉,而是躲在被子里看视频。今年开学后有一天,星星睡觉前忘记了吃药,妈妈推门进去想喊醒她,却发现她两眼放光地在看短视频,而且非常专注。如此一来,星星妈妈对平板电脑的管理严格起来,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信任星星独立使用平板电脑了。
短视频的魅力在这儿:替代性社交无须面对受挫,安全感更强
为啥短视频如此有魅力?心理学家表示,看短视频、玩小游戏,都是一种高刺激行为。一方面,短视频内容丰富多彩,并且符合注意力法则,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使用户获取新信息,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青少年不仅是观众,还是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其自我表达和即时社交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首席苏老师袁园认为,短视频粉丝的低龄化与当今青少年更早出现的社会属性关系更密切。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以家庭属性为主,孩子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家长对其认同,便能获得安全感和满足。上了学之后,他们开始接触老师、同学,有了更多被家庭以外成员认同的需要。尤其在人际距离拉大的当今,小朋友和成人一样通过短视频获得想象中的人际联结,实现了替代性社交。网络社交可以避免受伤、无须面对受挫,还能通过美颜、制造虚假人设等满足自己夸大了的自恋。袁园解释道。
青少年不仅爱看短视频,还会把短视频中的内容与同学交流,其中的一些网络梗还会成为孩子间的一些暗语。在袁园看来,这也是后现代文化去中心化的一种体现。青少年更喜欢建立一些小群体,在这样的小群体中更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防止短视频成瘾勿一刀切:积极寻找孩子的正向意图,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
短视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让家长们颇为担忧。被短视频内容误导做出危险行为、专注力遭到破坏等都是家长焦虑的理由。那么如何防止短视频成瘾呢?
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病区主任朱晓敏解释说,对短视频上瘾仅是一种表象,家长切勿粗鲁地没收孩子的电子产品,一刀切式地阻止孩子观看。比这更重要的是,找到孩子上瘾的原因。临床经验表明,网络成瘾的孩子大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从而在网络中寻求满足。
袁园也建议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不停看短视频的正向意图。比如爱看游戏攻略的孩子可能把游戏高手当作了偶像,那就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偶像,形成自我激励。再如,有些孩子把看短视频当作了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观看他们喜爱的小视频,适当放松应当得到允许,找到原因后再帮助孩子重新调整学习、生活状态。她说。
朱晓敏介绍,厌恶疗法也是一种戒瘾的手段,放纵孩子去看,他看到厌烦时,自己就会不再对这个事物感兴趣。同时,孩子精神心理问题的根源皆在于家庭。作为家庭治疗师,朱晓敏呼吁家长及时给自己的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做一次检查,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大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家长应该多陪伴,带孩子外出游玩、看看书、做做运动等,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合理的时间安排,让孩子感觉有充分的事情可以去做,网络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淡。
当孩子把看短视频的能量转化为坚持运动、勤奋学习,并在这种正向的行为中获得肯定,那么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袁园补充道。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