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某书店朗读亭里,市民录制自己喜欢的书。
王洁涵摄(人民图片)
一期富有文化深度的播客、一部听众喜好的有声书、一档制作精良的广播剧……形式、内容不断拓展的在线音频产品正逐渐“走入”用户的耳朵,成为用户在通勤、居家、运动等场景中的“陪伴者”。
满足“听”的多元需求
“每天通勤时间比较长,坐地铁来回有2个小时左右,在路上听有声书就成了自我积累的一个好选择。”在北京工作的谭悦茗说,比起纸质书,有声书内容接收更加方便高效。“一年下来能听完十几本书,可以增加不少‘阅读’收获。”
“相比车载电台的直播节目,在线音频平台给了用户更多选择空间。现在每次开车出门前,我都会在‘喜马拉雅’上选择播放一段相声、评书或者脱口秀,整个路程也会更加充实有趣。”爱听语言节目的李先生说。
“在通勤途中听资讯类产品可以获取最新信息,回家后听自己喜欢的主持人在播客中聊天,或者听一些老师们在知识课程中的分享,有一种精神交流的感觉在里面。”网友王诺说,相比文字和视频,音频产品解放双手和双眼,内容吸收效率更高。
“现在借助运动手表和蓝牙耳机,运动时听音频产品更方便了。每次户外跑的时候听听广播剧,有助于消除跑步过程中的孤单和枯燥。”运动爱好者黄悦坦言。
音频内容创作者兴起
与用户数量一同增长的还有音频内容的另一端——创作者。目前,音频创作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职业群体。
“我在大学的专业就是播音主持,录制有声书和广播剧能够让我在业余时间发挥专业所长,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一名新入行的配音演员说,身边大部分配音演员都有录制相关在线音频产品的经历,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这些经历能够帮助他们迅速积累对不同人物角色配音状态的把握能力,丰富录制经验。
“目前,广播剧制作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北京一家声音工作室创始人介绍,随着广播剧等相关音频产品走红,工作室业务更加稳定,整体营收有所增加。工作室已逐步形成了以声音导演、配音演员、录音师以及后期制作等工种为主的创作团队。
艾瑞咨询调查数据显示,谈及创作音频产品的原因,在赚取收入之外,56.2%的在线音频创作者选择了“抒发个人情感”,而“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兴趣爱好”的占比达到了54.9%。
“通过播客节目,我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与更多同好分享对当下社会热点议题以及感兴趣话题的看法,这让我觉得很满足。”播客创作者赵紫羽说,她和搭档合作的第一期播客节目上线后就收到了很多听众的点赞与互动,这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接下来,他们会力争通过更多精心制作的播客节目与听众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对话,希望借助创作播客的过程,强化内容生产能力,拓展自身的发展前景。
把握“耳朵经济”新机遇
在“耳朵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平台也在加速入场。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字节跳动旗下“番茄畅听”先后上线;腾讯将酷我畅听和懒人听书合并为“懒人畅听”,将长音频正式纳入其音乐娱乐生态之中;上线两年多的播客APP“小宇宙”也在不断“破圈”,吸引了众多年轻听众。
面对当下竞争日趋激烈的产业格局,在线音频平台如何能迎接挑战、真正把握“耳朵经济”带来的新机遇?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认为,各大平台需着重加强内容深度、场景拓展、运营推广以及圈层文化等维度的建设。
在线音频平台纷纷比拼优质内容。网络音频平台“蜻蜓FM”在成立之初,围绕头部IP打造了众多PGC(专业生产内容)精品节目,建立起浓厚的人文定位。“喜马拉雅”则与中国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及阅文集团等国内众多知名线下线上出版机构结成了深度战略合作伙伴,拿下众多畅销书的有声版权、网络文学的有声改编权。这些有声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知识付费内容一起组成了“喜马拉雅”的内容版图,吸引并留住了大量用户。
场景拓展是在线音频平台发力的新方向。据悉,“喜马拉雅”与腾讯、华为、美的等企业达成合作,不少智能音箱都接入了“喜马拉雅”的内容。此外,随着中国车联网市场的稳步增长,包括“云听”、“荔枝FM”等在内的在线音频平台也在加速布局车载场景的渠道建设。
“在用户增速放缓且注意力被视频内容抢占的背景下,运营推广和圈层文化层面的建设对在线音频平台也至关重要。”刘俊认为,在线音频平台需进行多渠道、矩阵式推广,加强与相关线上线下活动及影视作品的联动,以全覆盖的方式将音频产品“推”到用户面前,提升用户收听意愿。此外,大量音频产品本身是偏垂直领域的内容,对相应圈层的用户群体很有吸引力,因此,打造圈层文化也是增强用户黏性的重要路径之一。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