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记者 陆飞龙)昨天召开的中共苏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回顾总结了今年以来苏州取得的发展成绩。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超出预期的多重压力挑战,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迎难而上的状态、只争朝夕的干劲,推动苏州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苏州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坚决稳住苏州经济基本盘,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奋勇争先,切实扛起全省经济压舱石重任。苏州积极扩大内需,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吴淞江整治项目开工建设,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产,张靖皋长江大桥、北沿江高铁、海太长江隧道、通苏嘉甬铁路等四个过江通道同步在今年启动建设。盛虹储能、恒力环企中心等一批百亿级总部项目签约落户,友达光电、矽品科技、通富超威、大族激光、立臻科技等一批总投资百亿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截至11月,40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48亿元、完成率102%,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25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全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全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达1.3万家、全省第一;新增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81人,创业类累计入选168人、居全国第一。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改造项目超万个。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全面拓展,交易金额超1500亿元、成效全国领先。截至11月,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6家、总数达238家,全市管理基金总规模超8000亿元、数量超2400只,总规模150亿元的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苏州成为资本与产业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6.7万户,总数达285.8万户,用工备案实有人数超554万人,达历史最高水平。累计培育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1个,建成特色康居乡村3905个。
今年以来,苏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加快形成。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空间规划出台实施,太湖新城、太湖科学城、高铁新城等核心节点规划建设全面展开。综合交通体系、轨道线网建设加快推进,轨交2、4、7号线延伸线开工建设,轨交11号线(S1)先后洞通轨通电通,独墅湖南隧道建成通车、金鸡湖隧道年底通车,312国道改扩建工程、524国道改扩建工程等跨区域道路建设完工。空中客车、西门子、霍尼韦尔等一批总部型、研发型外资项目密集落户,全市拥有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171家、占全省一半以上。1至11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37万亿元、同比增长4%。苏州港一体化改革深入实施,1至11月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27万标箱、同比增长11.3%,加快向千万标箱大港迈进。
苏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将秀美生态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保护,逐一划定全市山体本体保护线、协调控制线,高水平推进澄湖整体保护和环长漾片区建设。全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落户太湖生态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1.2万公顷、口袋公园70个。
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苏州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超80%。聚焦重点群体强化帮扶就业,新增就业达20万人,入选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新改扩建学校41所,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77家,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10135户,一老一幼保障不断强化。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
苏州持续提升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坚持全民参与、全域推进,积极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成功举办央视中秋晚会、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品牌活动,启动《苏州全书》编纂等重大文化工程。深入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完成CIM+数字孪生古城基本框架建设。优化古城、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划定古镇古村老街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两线范围,整体保护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太湖山水自然系统和全市域江南水乡风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系统性、协同性不断增强。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