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奋勇争先

苏州日报 2022-12-29 11:43

□苏报记者 林琳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苏州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上下扛起全省经济压舱石重任,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以工业生产之稳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以重大项目建设之质加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以产业升级之进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引资结构之优激发开放创新新活力。

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较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1至11月新增减费降税及退税缓税缓费1001.2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0.4亿元,税比82.3%、全省第一,税收收入占全省比重由去年底的26.6%上升至28.2%;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9%,工业投资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较上半年回升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

当前,苏州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工作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

稳增长,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升经济韧性

超6000台苏州金龙海格客车以服务600万人次零投诉刷新中国客车服务世界顶级赛事新纪录;1000套苏州制造红房子搭进球迷村为球迷提供快捷住宿服务在2022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从苏州产品到苏州方案,苏州向世界彰显了苏州制造的硬实力,发出了制造业大市坚守实业的最强音。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优等生,苏州始终坚持工业立市、聚焦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把提振工业经济作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已累积起4万亿元工业底盘。

扬优势、强集群。日前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中,苏州位列《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第二,排名较去年提升1位。同时,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今年新增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12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占全省18.8%和28.8%。

一边锻长板夯基础,一边补短板促转型。今年年初,苏州新年第一会部署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出台支持政策、细化42项重点任务进行持续推动。

一年来,我市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力争让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器。聚焦优势产业突破,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聚焦光子、智能车联网等16个优势细分领域,逐一建立三单一图和八个一推进机制。

我市通过免费诊断、技术输出等举措,积极营造全流程服务生态,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今年正在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10897个,涉及企业8397家。凭借特色的经验和做法,苏州入选2021年度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地区。

通过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苏州正加快把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推动苏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再一次跃升。据统计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9761.2亿元,同比增长4.9%,规上工业前六大主导行业产值25679.2亿元,同比增长6.1%,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3.9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提升,离不开科创载体建设。今年以来,苏州实验室挂牌组建,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持续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长三角园区启用;中科地星创新技术研究所、太湖光子中心等落地建设。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达1.3万家、全省第一。

保安全,端牢饭碗未雨绸缪在危机中育新机

今年,昆山巴城蟹文化旅游节入选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2022年江苏十佳丰收节庆特色活动名单,苏州唯一。近年来,巴城充分做足大闸蟹+农文旅文章,全镇大闸蟹养殖总面积达3.5万亩,相关从业人员近3万人,带动产业链年产值近40亿元。

苏州三农工作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新时代鱼米之乡的苏州样板正在不断呈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11.65万亩,全力克服多重灾害性天气影响。2022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48亿斤,比2021年增加0.41亿斤,粮食产量和种植面积恢复至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主动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苏州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集约高效现代农业。目前全市有69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超500亿元。智慧农业等全国农村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加快建设,2家农业企业在主板上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数和产品数均位居全省第一。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和直观体现。苏州创新工作体系,按照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的分类建设标准,构建了覆盖全部乡村的统一建设体系。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71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数量并列全省第一),建成市级92个特色精品乡村、3905个特色康居乡村和7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康居和宜居乡村占比超99%(除搬迁撤并类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同时,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农村集体总资产超3500亿元。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扩内需,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的牛鼻子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扩大就业、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我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先行区,加速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这些项目中既有增强全市整体合力与统筹协同能力的市域一体化项目,比如,12月集中开工的东太湖隧道、苏州湾隧道,将打通大中环西南部交通节点;开工建设的阳澄湖星济隧道,将打通相城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交通瓶颈。同时,也有布局跨江融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省级、国家级项目,比如,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崇太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张靖皋长江大桥隧道、通苏嘉甬高铁。

此外,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吴淞江整治项目开工建设,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产,盛虹储能、恒力环企中心等一批百亿级总部项目签约落户,友达光电、矽品科技等一批总投资百亿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据统计,今年1至11月,40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48亿元、完成率102%,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25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全市工业投资达到1591.6亿元,增幅达到7.3%,更令人欣喜的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2%,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

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之一,一头关联着经济增长,另一头关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服务业纾困发展20条等政策措施,有力保障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同时通过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举办苏新消费笑拼苏州、首店经济发展大会等活动,餐饮、住宿、文旅等聚集性消费加快复苏,在中消协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跃居首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1.2亿元,全市限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4.7%,连续5个月实现增速提升。

同时,今年以来,我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突飞猛进,应用场景全面拓展,累计交易超1500亿元,成效全国领先。

促开放,请进来走出去朋友圈越做越大

12月18日,苏州赴欧洲经贸团队结束10天招商之旅胜利归来,此次苏州30个招商小分队在法国和德国招商期间合计达成意向投资总额59.94亿美元,外贸企业获得订单30亿元。

就在此行前的20多天,苏州率先出发,成为2020年疫情以来全国首个组织大型经贸团包机服务赴日招商的地方政府,赴日招商收获超10亿元新订单。此次赴日本,苏州伊塔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日立、三菱、富士医疗等日本知名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了12场会谈,成功达成合作。

在他们的忙碌与收获中,我们也看到了苏州这个开放大市、经济大市抢抓机遇的迫切,敢为善为、勇挑大梁,以最大努力实现最好结果的担当。

星光不负赶路人。今年前11月,苏州市实现外贸进出口23746.7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总额14270.6亿元,同比增长7%。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苏州位列第四位。

对苏州投出信任票的还有外资企业。今年前11月,我市预计实际使用外资71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30%。在太仓,德资隐形冠军企业宝得高端流体控制系统公司一期项目正在建设,目前已有70%的设备进厂安装调试,预计明年2月正式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开放创新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苏州把助企纾困、为企服务作为当前最重要的营商环境,推动各级各类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快办快享。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推出100条改革创新举措,分类召开数字经济、先进材料等领域企业家座谈会,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1至11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6.7万户、总数达285.8万户,用工备案实有人数超554万人、达历史最高水平,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不断夯实,连续两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