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题:织牢织密:中国全力构筑民生保障网
新华社记者
江苏泰州的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周雨(化名)去年12月迎来一场意料之外的“及时雨”——一个化疗疗程用药花费从约2640元降到约480元。
“负担明显减轻了。”周雨是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受益者。
从2019年起,“4+7”11个城市集采药品试点扩围至全国,中国拉开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序幕,加快破解药价虚高、以药养医等问题。至今已组织开展7批药品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3000亿元左右。
周雨在手术后需用药物维持化疗。药品集采后,药价大幅降低,按4至6个疗程计算,化疗费用可减少1万元左右。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认为,集采有力地促进了药品和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时代十年的生动实践。
从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到部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明确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项项重大举措接连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生动诠释。
“中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民生保障网得到不断巩固加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竺松说。
十年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图为11月2日,在沈阳工学院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基础实践应用操作。近年来,沈阳工学院全力建设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将车间搬进校园。针对企业需求,学校开展机械加工等实操课程,有力提升学生就业水平。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长期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最近几年受疫情冲击,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中国持续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政策,扎实推进稳就业任务。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提前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
24岁的邢威今年从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入职无锡深南电路有限公司。这份专业对口的电路工程师的工作令他非常满意。“能顺利拿到心仪的工作机会,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培训。”他说。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科科长梁婧说,学校举办跟求职相关的讲座、培训、简历大赛、“我的求职路”征文大赛等,学生可根据所需自由参加。“这些活动注重实用性,通过互动、体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
图为12月23日,在天津市和平区福明社区,社区工作者上门为困难人员发放“健康防疫包”。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抓就业,归根结底要靠培育企业、发展企业。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降低失业、工伤社会保险费率,发放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共为企业减负超过2800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专家建议,基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应该重点从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破除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等方面补足民生短板。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础上,再增加一份积累,退休后能够再多一份收入,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接续采购、发布事关食品接触容器安全的3项国家标准,在全国组织开展老年营养改善行动,启动“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从五方面支持农民工及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出台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近期,中国重点民生领域纷纷出台政策加速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
在山东淄博,政府共调配6.8万个“爱心防疫包”,由各区县社区根据摸排情况发放;在福建福州,首批1万个装有退热药、抗原检测试剂等物资的“健康包”,免费发放给居家治疗的市民;在广东深圳,一些核酸采样亭变成“发热诊室”,社区居民就医便利性有所提高……面对新冠疫情,各地区各部门正在积极解决民众就医用药问题。
“不断将眼下问题解决好,是为实现远景目标做准备和铺垫。”杨竺松说,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经济发展是推动民生改善的第一动力,中国正在逐步加大民生投入。
已是隆冬,山西省左权县最低气温已降到零下,居民张志华的家里却暖意融融。
“政府把老百姓的冷暖当作民生保障大事来抓,今年提前10天供暖,而且供暖费也不高,一平方米才15元。”他说。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区,常年气温比周边县低。冬季正常供暖时间从11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持续5个月。考虑到今年同期气温低于往年,左权县政府综合研判后,决定提前供暖10天、延后停暖10天,多出来的这20天供暖费由政府买单。
石家庄提前5天供热、兰州新区提前10天启动供暖……面对提前到来的寒冬,不少地方采暖延长期不向市民加收供热费,“供暖福利”温暖着千家万户。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民生是重要方面,如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的民生新举措、描绘的民生新图景,是中国政府对民生持续改善的信心和承诺。随着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的出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增强。”杨竺松说。(记者周文其、王学涛、杨丁淼、邱冰清)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