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财经资讯

去年江苏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指数66.4

中国江苏网 2023-01-05 08:10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久前,《2022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对外发布,2022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6.4,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党的十九大以来增幅为15.1%,年平均增速3%左右,较2022年全国平均水平59.6高出11.4%。

这项数据是如何统计的?江苏为什么能连续八年第一?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工信主管部门和相关工业企业。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如何测算

先看一组数据——2022年,我省13个设区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苏州(73.2)、无锡(72.2)、南京(72.1)、徐州(66.7)、南通(66.1)、连云港(66.0)、镇江(65.7)、常州(64.3)、扬州(64.3)、盐城(62.8)、宿迁(61.9)、淮安(61.7)、泰州(61.6)。

这些数字是如何得来的?

“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省工信厅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王小飞介绍,江苏自2010年起,连续12年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研制《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结合区域、行业发展特点,立足5大维度构建差异化评估体系、近200项评估指标和基于精准数学模型的评价方法,通过4万多份线上问卷填报,覆盖13个设区市,涵盖31个工业大类、100多个细分行业,结合现场诊断调研对全省两化融合发展全景进行量化测评和精准画像,“以此为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政府精准施策、行业精准引领、企业精准决策、市场精准服务提供系列工具和方法。”

《2022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在数字化转型基础和应用、智能化改造、业态模式创新等16项评估指标中,江苏在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电子商务普及率、实现智能化生产的企业比例、实现网络化协同的工业企业比例等7项关键指标方面位居全国第一。

其中两个数据,尤为值得关注。2022年江苏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1.6%,较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升23.9%,年平均增速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评价的是江苏制造企业在制造关键工序中过程控制系统、数控系统的应用覆盖率,体现江苏制造企业加快集成应用数字化技术,对主要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有效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评价的则是制造企业开展产品设计时使用数字化建模、仿真、验证等功能软件的普及率。2022年江苏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8.1%,较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升12.9%,年平均增速2.2%。

“这7项指标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制造业企业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主要环节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和创新。”王小飞解读说。

截至去年12月,江苏累计41249家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及数字化转型线上评估,28968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去年全省超3万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其中2.2万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诊断,1万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说。

八年第一,江苏为什么“能”

连续八年全国第一的背后,江苏创造了哪些成功经验?在王小飞看来,可以总结为四个坚持——坚持实体强基、坚持标准指引、坚持示范引领、坚持要素保障。

根据《2022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数据,在行业表现方面,我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8个重点行业中有6个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这与我省优势产业分布高度契合。

发达的工业体系是两化融合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立足制造业优势,坚持“实体强基”,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把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作为战略性任务,融入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过程。制定实施《江苏省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推进“数实融合”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4.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3.4%、占地区生产总值35.8%,均居全国第一;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6%。

坚持标准指引,让两化融合“有标可循”,是江苏又一条一以贯之的行动思路。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技术深刻变革条件下两化融合的新发展阶段,也是当前两化融合的重点,我省摸索出“以评促诊、以诊促改、以改促转”的方法——编制化工、钢铁、服装等12个细分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梳理95个关键环节、214个重点场景、96个典型案例,各地共组织近2000家服务商,为超2.2万家规上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指导企业智能化改造“改什么、怎么改”,数字化转型“如何转、往哪转”。

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数字领航”企业是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旗帜、引领产业转型的灯塔。去年10月底,全国首批30家“数字领航”企业发布,南钢股份、波司登、中天科技3家江苏企业入选。

“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成效,还需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上云用云’。”南钢数字应用研究院联席院长汝金同表示,大企业应推进产业生态建设,沉淀数字化能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构建前者带动后者发展,后者为前者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作为南钢数字化转型的旗舰平台,金恒科技聚焦工业软件开发、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工业AI技术等业务,可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工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等配套服务。

建标杆、强平台、重推广,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39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4个、特色专业型平台45个,通过初步构建起的“平台+基地”体系,已培育星级上云企业13292家,指导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近40万家。

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基建夯实数据基底。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拥有5G基站18.30万座,数量居全国第二;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51个,服务企业数超过13.9万家,均居全国首位。

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例,其作为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的关键枢纽。

“上下游企业有了统一互认的工业互联网标识,通过二维码、电子标签等载体采集数据,并将标识与信息、地址等融合,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中天互联总经理时宗胜说,2019年4月,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南通二级节点上线,成为国内首个部署“2.0版本”的二级节点。作为建设承接单位,通过几年运作,中天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触角现已涉及线缆、电子、纺织、化工等18个行业,涵盖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供应链管理、产融创新等17个领域,正着力打造领先世界的工业互联生态圈。

如何让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

工信部《“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随着两化融合进入新的推进阶段,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比如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仍是亟须破除的梗阻。

“人都喜欢待在舒适区,我们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首要困难是人的思想问题。”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震宏坦言,传统服装制造企业囿于老观念和路径依赖,对科技发展态势认识和理解不充分,因而缺乏转型动力。另外,由于缺少可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技术、人才和方法方面相对缺乏,也导致企业转型乏力。

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按图索骥、对号入座”,“一链一策”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技术其实是次要问题,更多的应该是理念更新、人才培育、标准制定、经营方式等需要系统推进的问题。”钱震宏认为,深化推进两化融合不能局限于装备升级和技术引进,更重要的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核心竞争力。服装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规模化快速响应能力”将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进而实现“船大还要好掉头”。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龙头企业作为其中的“关键少数”无疑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可如何更有效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依旧是难点。

作为国内高分子防水材料市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苏州凯伦高分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订单、采购、生产、仓储物流、财务核算等各环节的全数字化管理。“通过算法实现自动化测算,再将任务向下分解,去年光应收账款一项就给公司带来上亿元回款。”凯伦股份副总经理陈洪进说。

尽管如此,该公司在两化融合过程中依旧有痛点:“凯伦在两化融合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大的主体,一个是上市公司,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导致数据整合有一定困难;另一个是高分子产业园,虽然自身基本采用了全自动化产业线,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自动化技术给制造企业赋能。”

两化融合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很考验企业管理者的决心和信心。“每类企业的需求在诸多维度和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在企业转型初期至关重要,有助于企业消除顾虑,成为撬动企业转型‘破局’的支撑。”时宗胜认为,择选一批优秀的平台商和服务商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让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章可循”非常必要。只不过,目前大部分服务商的综合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所负责人刘家东认同这样的观点。凭借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分公司已为千余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定制化诊断咨询和顶层设计服务,“智能制造市场空间广阔,服务商应继续提升能力,帮助企业摸清自身应用水平,梳理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推出更多符合实际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面对企业的期待,省工信厅副厅长徐军表示,未来我省将更大范围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标准,扩大分行业实施指南覆盖范围;创建一批“数字领航”企业、培育一批传统行业改造示范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灯塔”企业、建设一批区域样板;持续加强国家和省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建设,提升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做强“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培育一批本土领军服务商,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完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指引,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生态体系。

记者 付奇 林杉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