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中国地震局:2023年工作任务将聚焦五大重点

人民网 2023-01-19 10:41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近日,2023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以视频形式在京召开。会议表示,2023年中国地震局党组要继续构建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防震减灾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高质量地震安全保障。记者了解到,今年将有以下五大重点工作任务。

任务一:加快构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新格局,全面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中国地震局将积极推进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深入开展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活断层探查,推进承灾体地震灾害风险隐患调查,加强重大风险源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重点对高层建筑、桥梁隧道、水库大坝、地铁和生命线工程等重大风险源开展实时监测。推动风险区划数据库建设和动态更新,开展城市大震巨灾情景构建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减隔震技术推广,服务城市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抗震加固。据悉,将加大乡镇房屋设施抗震安全服务力度。加强乡镇房屋设施抗震设防情况调查,推动房屋、设施等基础数据共享。强化乡镇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技术指导,服务乡镇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同时,还将加强海洋地震工作。出台中国海洋地震观测规划,实施海洋地震观测示范站点建设,融合构建中国海洋地震观测站网。加强海洋地震观测设备研发应用,初步形成海洋地震速报预警信息服务能力。开展海洋地震构造与地球物理场探测,编制中国及邻区海域地震动参数区划。

任务二:健全完善基本业务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震情保障服务能力

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方面,中国地震局将完善全国震情短临跟踪和会商研判技术方案,不断提高中强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构建现代地震速报预警业务体系。其次,将着力提高探查区划评估能力。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两项重点工程建设。落实中国地震构造环境探查规划,全力推进地震构造环境探查。推进全国重要承灾体抗震设防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的调查,开展省级震灾风险区划试点。加快推进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开展京津冀地区高精度地震危险性图编制工作,推进地震灾害风险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

任务三:实施科技兴局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会议明确提出将完善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推进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以及地震科学国际数据中心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新型研发基地建设。深化防震减灾国际合作,强化“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融合、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地震科技创新生态。记者了解到,中国地震局将深入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深度参与“深地”和“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并将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地震人才工程,优化地震英才国际培养项目和国内交流访学项目。

任务四: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表示,将健全完善依法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制修订《防震减灾法》和配套法规规章,编制出台地方防震减灾法规建设指导目录。强化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推动各地将地震行政执法纳入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会议提出,将推动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基层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模式,务实推进局省战略合作协议实施,统筹推进“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落实。此外,还将强化地震科普宣传。广泛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持续推进“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强化公众主动参加应急演练和灾害情景体验的政策措施,共建共享体验馆和公共实训基地。

任务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断开创“防震减灾+”服务新局面

中国地震局将健全投入机制。推动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引导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利用市场机制获取防震减灾服务。据闵宜仁介绍,将构建服务框架。聚焦震灾风险防治体系的不同领域全方位地震安全服务,加快形成防震减灾服务体系。并且,将增强服务供给。加大“防震减灾+”服务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建成国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规范运行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形成业务化运行能力。(郝萍、实习生范孟喆)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