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艾培 通讯员 倪立
1月26日上午10点,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团结村申公塘组老岳酒坊门前,总经理岳阳正帮着驾车前来买酒的章先生把手工酿造的大米原浆白酒往后备箱里装。挥手送别顾客,岳阳告诉记者,年初一到初五已经售出了2000多斤酒,最大一笔200斤。
本地大米酿酒的买卖,在岳家已传承了四代人。“最早是在百年前,村民们逢年过节就拿上各式盛酒器具来找太爷爷打酒。”岳阳说,后来他的爷爷在独轮车两边各装上一大坛,推到南京卖,一去一回就是两天。“2017年,我辞掉不错的工作,回来接手父亲经营的酒坊,并注册了‘老岳酒坊’商标,酿酒技艺仍沿用传统手工酿造技艺。”
说话间,一辆南京牌照的私家车停在门前,专程来买酒的南京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2019年他来宝堰乡村游,导游说老岳酒坊米酒“杠杠的”,他带了3坛回去,亲朋好友都说好,此后每年春节都要来买十几坛。
从乡亲们口口相传的“土味”特产,到如今用地产“堰泥”大米酿酒,最远卖到新疆、西藏等地,老岳家的米酒越酿越有名,去年酒坊一共售出了10多万斤米酒。
手工米酒好喝,酿造过程则很辛苦。走进发酵房,口径1米多、裹覆着厚厚稻草的大缸摆了100多口。岳阳的父亲岳加令正用特制的工具,在一口大缸边使劲搅醅。“2斤大米可以酿出1斤米酒。”岳加令说,从备料到出酒,需要经过浸泡、蒸煮、出粮、拌酒曲、发酵、蒸馏、陈酿等16道工序,酿酒周期近一个月,“发酵工序对温度要求颇高,准确把握发酵温度是我家几代人的技艺累积与传承。”
岳阳挑起一担发酵好的酒醅,送往蒸馏房。宝堰村村民詹巨荣接过酒醅,倒入甑锅。醇醇的美酒从出酒口流出,香气四溢。今年59岁的詹巨荣说,他原来在外地打工,去年来酒坊上班,还能照顾到家里,每月收入也不错,有4000多元。
2011年,宝堰米酒被评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宝堰,用传统手工技艺酿酒的酒坊还有10多家。”宝堰镇党委书记张彦告诉记者,自古宝堰就是鱼米之乡,近年来宝堰倾力打造“堰泥”大米品牌,“当堰泥大米遇上传统手工技艺,将酿出一坛坛幸福美酒。”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