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朱琦 苏报通讯员 查燕华
在一张拍摄于1983年2月9日苏州虎丘景区的照片上,一位笑意盈盈的老人与孩童温暖对视(图片见本报今日头版),照片中的老人就是邓小平,这张珍贵的照片也永久留在了苏州发展的历史上。
40年前的春节前夕,年近八十的邓小平来苏州视察,其间游览虎丘,开创了国家领导人来此参观不闭园的先例。此次苏州之行,给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以最生动的素材,帮助他勾勒出小康社会发展的美丽图景,对实现小康社会的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提小康描绘发展前景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首次用小康这个新名词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新构想是否可行,能否按时实现,尤其是一些基础好的地方,能不能在较高的基数上实现翻两番邓小平需要实践去验证,他指出到本世纪末20年的奋斗目标定了,这就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靠不靠得住?党的十二大说靠得住,我也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还要看今后的工作。于是,邓小平前往江浙一带视察,他要在这些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地方验证小康目标究竟符合不符合实际情况。
苏州之行验证小康构想
1983年2月6日下午,邓小平一行抵达苏州,下榻南园宾馆。第二天邓小平就向江苏省委和苏州地方负责同志询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那时的苏州在1978年到1982年这4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以12.65%和10.5%的年均速度递增。按照这样的速度,苏州大约用15年时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江苏和苏州的同志告诉邓小平: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听到这样的回答,邓小平高兴地笑了起来。苏州的同志还向邓小平详细汇报了苏州在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均800美元后,社会经济发生的吃穿用、就业、住房、公共福利事业、精神风貌等6个方面的变化。邓小平当时就称赞江苏和苏州的工作搞得好、了不起。
苏州之行验证了小康构想,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从这时起,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2月9日,苏州之行的最后一天,邓小平游览留园和虎丘。邓小平兴致勃勃地和游客拉着家常,脸上洋溢着笑容,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到处喜气洋洋。其间,邓小平一再叮嘱苏州的同志:苏州园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要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做好既要保护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设。由此为苏州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苏州视察之行虽只有短短几天,但给邓小平留下极为深刻印象。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历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给苏州人民带来的生活和社会变化,之后逐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构想。
勾画现代化目标
40年弹指一挥间。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2年,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发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召。苏州作为举足轻重的发展高地、勇立潮头的时代先锋,中国式现代化早已在这块小康社会构想验证之地悄然萌发。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就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40年来,在苏州,小康社会的美丽图景浓墨重彩,现代化轮廓逐渐显现。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转工,到借助浦东开发开放实现内转外,再到新时代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量转质,蹄疾步稳的小康之路,在苏州愈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从1988年提前完成翻两番任务,到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再到2020年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2022年逼近2.4万亿,苏州以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的经济总量、2.4%的税收和6.9%的进出口总额这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答卷,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缩影,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图景轮廓的显现,昭示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可期可待。
40年前,苏州敢为敢干,向党中央许下提前5年完成翻两番诺言,点燃了苏州干部群众如火的干事创业激情,仅仅6年就完成目标;40年后,新年伊始,苏州吹响了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集结号,以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