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财经资讯

运河两岸,美好生活应“运”而生

中国江苏网 2023-03-03 08:08

两岸人家尽枕水,卧听橹声欸乃。江苏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千年文脉奔流,形成一部流动的史诗。3月1日下午,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在南京博物院小剧场开讲,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龚良带来《美好生活应“运”而生》主题演讲。

江苏是大运河永远的端点

江苏是大运河的原点省份,也是大运河最重要的遗产地之一。“江南和江淮地区自古就是物产丰饶的地方,这里的百姓非常勤劳,又敢于创新,创造出的东西都很有价值。”龚良说,考古发现,距今8000多年的泗洪顺山集遗址里有栽培水稻和捕鱼的工具,6500年前的高邮龙虬庄遗址中也发现了栽培水稻,距今5500年苏州草鞋山遗址亦有炭化水稻痕迹。“江苏自古以来粮食作物就好,后来发展了蚕桑业,明代时期棉花种植又进入了太仓和松江地区(明代松江府属江苏),这样的面貌使得江苏成为经济重镇。”

“江苏是水做的,江河湖海是我们的血脉,正是有水才养育了一方鱼米之乡。”追根溯源,江苏得以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重要地位,少不了大运河千年来的养育。

“大运河是线性的遗产,一头连着首都,一头连着江南和江淮地区。它让首都和我们永远地密切联系在一起,也使得江苏对外也有诸多交流。”龚良分析,自隋朝开凿邗沟起,江南与江淮开始了和首都洛阳的联络,而到北宋时期,大运河慢慢改道,又将江南与江淮和当时的首都开封串联在一起。南宋时期首都迁至临安,大运河流至洛阳及开封的河道便开始淤塞。到了元代,运河更是裁弯取直,不再将中原这个“支点”纳入沿线范围。

“根据这段历史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大运河一个永远的端点就是江苏。”无论岁月变迁,大运河始终连通江苏。交通便利带来物质上的流通富足,也实现了文化上的交流融合。“所以江苏在大运河申遗的过程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龚良回忆,大运河江苏段列入世界遗产的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全国运河遗产河道总长1011公里,江苏占了三分之一,遗产保护区划分的面积里,江苏占46%,遗产点总数58处,其中江苏的点位就有22处。”在申遗迎检中,江苏还是唯一一个同时接受AB两组国际专家评估考察的省份。

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后,江苏率先成立了领导小组,率先制定了保护规划,率先实行了遗产的保护工程,也率先实现了运河的旅游和生态的保护。“在申遗过程当中提供到的运河景观、文化景观照片,超过一半都由江苏提供。”

大运河赋予沿线名城名镇生命力

从正式提出大运河申遗至今,已经过去19年。“如果说当年的大运河还称不上美丽,那么今天的大运河,从零零散散局部的遗产变为了一条非常美丽的线形廊道,这条廊道还成为了国家文化公园。”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是指物质状态的中国大运河,以及沿岸人们的美好生活,二者加在一起才算完整。”龚良表示,每一段运河的开凿,都是一次连接和沟通,“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并不在于文物或是运河本身有多值钱,而是这条河流润养沿线城市后所带来的社会富足和文化积淀。”

如果要看运河遗产,应当去看些什么?

“运河遗产要看水,看水工设施,看水利,看水带来的文化景观,看水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看水和村庄、小镇、街区、社区的密切关系,看水与地域文明的交融。”龚良说,“有了水,地域就会展现不一样的风貌,还要看水作为遗产和廊道发挥的作用,最终是要看水给我们带来的融合和发展。”

“大运河对于沿线城镇来说,不是‘生母’便是‘乳娘’。”以苏州为例,龚良介绍,“苏州不仅有陆门,还有水门,大运河经过盘门进入苏州城内的河道。可以说,苏州城内所有的河道都是运河,正是因为有运河,才有了这么一座城市,苏州的发展与大运河密不可分。”

大运河生生不息,给沿线城镇带去了烟火与繁盛。“运河城市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文化景观,有结构精妙的扬州个园,有反映百姓生活的苏州山塘街,还有做工精细的淮扬菜等等。”

大运河展览是遗产的全面展

让流动的文化熠熠生辉,展览展示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今天看到的运河遗产,往往是平淡的、局部的,但如果把整个城市联系起来,就能彰显出运河之美。”龚良认为,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不能“只缘身在此山中”,“运河遗产要做出很好的展览,应该着眼在遗产的全面展,而非遗物的局部展。”龚良说,“展出一处码头,不能只展示它本身,而是要讲到它的运输功能,从全局的角度去展示。物质的、非物质的,区域的、全国的生活与艺术都要提及。”

龚良推荐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搭建的“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短短5分钟,一镜到底看运河全貌,17座运河城市美景尽收眼底。他说:“单独看每个点的时候,往往是不到它的美好,但如果把8个省的运河沿岸最好的风光都呈现出来,大家就都能感受到何为大运河之美。”

“文化景观在自然要素里增加人文要素,使它产生的景观要素远远大于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之和,来实现1+12的效果。”在大运河展示实践过程中,龚良建议,要以保护文物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来修复文化景观。“比如历史文化古镇的打造展示,不能千城一面,而是要让原住民留下,让独有的特色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对于如何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龚良建议,要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出更多的运河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要跟沿岸的名城和街区修复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走近运河、亲近运河,感受运河魅力。”

让博物馆成为认识大运河的窗口

讲座之后,龚良与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以“运河文化中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对谈。

龚良回顾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筹建过程。2019年,南京博物院接手营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首先确定了两个定位:一个是建设一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另一个是大运河给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博物馆。“我们把大运河博物馆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博物馆,它不仅是一座公共服务性质的博物馆,也是一个旅游目的地。”

“我们从零开始,从头开始,用仅两年多的时间筹建一座博物馆,难度非常大。”王奇志说,在收集文物过程中,团队着力思考如何将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精妙地放入博物馆有限空间内,用拓宽文物收集范围的方式,将汴河剖面这样大型的考古遗迹都搬入了展厅。

“博物馆对一个城市来说,它首先是传承、展示地域文化。其次,博物馆应当汇聚真善美,惠顾观众,将美好的事物传递到群众心中,发挥春风化雨的涵养作用。博物馆还能发挥旅游贡献作用,去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王奇志说。

记者 童棹凡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