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养子女并不只是家族传承,更多的是情感的传递、民族奋斗精神的接力。家,承载着延续华夏民族的无限希望,是我们家事法官应当始终守护的“天下”。
2023年2月,我回访了一起此前办理的离婚案件。案件当事人何女士因育儿观念、婆媳矛盾、工作压力等因素,与丈夫蔡先生逐渐产生较大矛盾,何女士于2021年5月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庭上,何女士声泪俱下地抱怨着婚后生活的不易与苦楚,丈夫蔡先生则认为双方冲突可以化解,不同意离婚。后经了解,两名儿子因无法接受父母可能离异而感到精神紧张及焦虑,大儿子一度被诊断为强迫症及轻度抑郁症。
在深入研究了夫妻二人的家庭矛盾成因,综合分析一家四口的家庭结构特征及沟通模式后,我判断双方的感情基础依然存在,因家庭结构错乱、缺乏情感交流等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可以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柔性心理治疗和解构重置家庭关系,帮助他们修复夫妻感情。随后,我决定邀请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调解员一起开展家庭治疗及情感修复工作。我们以亲子关系为桥梁,借助面谈、箱庭游戏、绘画等方式,制定了一个四阶段的心理治疗修复方案,即了解情况、破除障碍、重构关系、巩固感情。通过12次的治疗,何女士夫妻和好如初,何女士也早在治疗结束前就撤回了本案诉讼。案件结束后,我与调解员先后进行了四次回访,进一步巩固了修复成果。
作为一名从家事审判的法官,每当在社会热门词条里瞥见“丧偶式婚姻”“怨妇式婚姻”“不婚主义”等热门词语时,每当目睹案件里夫妻间、亲子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甚至崩溃边缘时,我不禁感慨传统稳定的婚姻观念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婚姻保鲜的秘籍是什么?养育子女对父母来说是摧毁还是重生?”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间。陪伴案件当事人走完了家庭治疗的全程,本案中存在的婆媳矛盾、父母缺位、养育冲突等正是社会热点矛盾的缩影,何女士一家经历着不少家庭共同的痛点,他们的感情得以修复给了我许多启示。家庭的维系不但需要家庭各成员结构的稳定与健康,还依靠家庭成员里情感的流动,它可以是夫妻间、亲子间的一个拥抱、一句道谢、一个欣赏的目光、一声坚定的认可。本案夫妻双方的感情危机正是萌芽于情感流动的停止,双方均希望在家庭里成就“我”,而没有“我们”,而双方关系的破冰也从双方通过重新建立感情交流开始。
家庭里子女教育理念的差异,尤其是案件里二胎家庭里家庭教育矛盾的日渐凸显使得许多人对生育子女望而却步,子女是父母的感情粘合剂还是破裂催化剂成为了许多人的困惑。良好家风的传承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归其位、司其职,子女的到来为家庭幸福的蓝图提供了新的可能。但结构里父母任何一方的缺位、子女的越位都会带来家庭的支离破碎甚至瓦解,案件中的孩子在家庭的摇摇欲坠中被迫承接着父母的焦虑与压力,无奈成为了家庭的卫兵,我们在此过程中正是通过帮助恢复家庭角色的功能、重构家庭成员结构,让夫妻回归相看执手,释放子女率真天性。
在最后一次回访结束前,何女士告诉我:“法官,你拯救了我的家庭,我能享受现在的生活,即便暂时家里人对我婚姻有不理解,我也能继续维护与丈夫、子女的感情。”这就是家事法官的价值所在吧。
在回访临别之际,我看到了这一家四口尤其是两个孩子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才明白生养子女并不只是家族传承,更多的是情感的传递、民族奋斗精神的接力。家,承载着延续华夏民族的无限希望,是我们家事法官应当始终守护的“天下”。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