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50年潜心研究修建拱桥(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3-04-13 10:41

郑皆连(左三)在桥梁施工现场。

郑皆连在会议上发言。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人物小传

郑皆连:1941年生,四川内江人,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自1965年起,他长期从事拱桥科研和工程技术创新工作,曾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大奖、李国豪原创桥梁技术奖;所主持的大桥项目相继荣获国际桥梁大会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

雨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山泼黛,水浮蓝。在天峨龙滩特大桥建设现场,活跃着一位82岁的老人:他身量不高,庞眉白发,精神矍铄。老人名叫郑皆连,是大桥建设的主持者。

“桥梁建设,必须安全可靠。这是一条铁律!”郑皆连反复叮咛,一口浓重的四川话,浑厚而沧桑。

勘查、指导,眼看日头高挂,郑皆连还要去下老岸平台检查缆索,记者忙劝他歇歇。他不干:“不行。一点不能懈怠,我只想追赶时间。”好个执拗的老人!就跟他的微信名一样,是个“倔老头”。

可就是这位倔老头,修桥修了50多年,为我国拱桥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走近郑皆连的人生,才发现,他倔得可爱,倔得可敬。

  “如果有机会,更长的桥我们都能修”

1965年,郑皆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工作。次年,他参与建成广西第一座双曲拱桥——柳沙桥。当时,很多人觉得,技术水平受限,双曲拱桥顶多建到30米。郑皆连却说:“如果有机会,更长的桥我们都能修!”

周围的人不看好郑皆连,他却不在意:“水阻架桥,山挡辟路,没有冲劲、闯劲,何谈涉险滩、解难题?”

很快,这个浑身干劲使不完的小伙,令大家刮目相看……

很长一段时间,拱桥施工,必搭支架。有一年发大水,百色地区的拱桥支架被冲垮,顺着右江直漂进南宁。郑皆连深受触动:能不能不立支架建拱桥?

“除了怕洪水,传统的支架法还有很多制约:水深流急之地,支架搭建难度大;跨铁路的支架,阻碍火车运行;支架本身还要毁林伐木,成本很高。”郑皆连分析。

支架的作用是托住拱肋。那么,无支架施工怎么搞?郑皆连反其道而行:“用钢丝绳把拱肋吊起来。”时任广西公路局局长王秀堂非常支持郑皆连的想法,鼓励他大胆攻关。

无先例可循,便蹚出一条新路。简陋的工棚里,郑皆连席地而坐,画图设计——斜拉扣挂松索合龙架设拱肋的方法由此问世。1968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座无支架施工双曲拱桥——灵山三里江大桥建成,跨径46米,那一年,郑皆连刚满27岁。

拱桥建成,20多个考察团蜂拥而至。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仅在广西,采用新技术的拱桥达上万延米,节省超过1万立方米木料。“从学别人到自己做,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有新收获。”耄耋之年的郑皆连再提此事,白眉跳动,笑容铺展,仿佛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小伙。

  “我不是天才,是实践造就了我”

中国拱桥历史源远流长,1400多年前建成的赵州桥至今仍屹立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事实上,除了石拱桥,中国在混凝土拱桥、钢拱桥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郑皆连曾语重心长地勉励青年桥梁工程师:“科技进步永无止境,科技变革一日千里。要善于发现需求,瞄准解决重大工程科学问题而不懈努力。”这又何尝不是其恪守一生的信念与追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郑皆连已参与修筑大桥40余座,长度达2万多延米。当时广西七成公路大桥都采用了他的技术。可他常说,要善于从传统技术中汲取创新的力量。“如果你对别人坚信不疑,那你就不可能超越他。”

1992年,这一次,郑皆连要超越自我。

上马的邕宁邕江大桥(后改名为蒲庙大桥)使用了钢管劲性骨架,相关设计单位最初想用的安装方法,是三里江大桥的斜拉扣挂松索合龙工艺。但是郑皆连不同意:“这个工艺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大跨径拱桥的多段拱肋安装。”

原来,拱肋分成5段以内,斜拉扣挂松索合龙工艺是合适的。一旦跨径变长,拱肋分段增多,则风险变大、精度变差且难以控制。“超过100米,用旧法子就够呛了。更何况邕宁邕江大桥跨径长达312米,拱肋分了9段。”郑皆连敢于直面自己旧技术的不足……

新现象带来新挑战。摆在郑皆连面前的,又是一个大难题,但他毫不胆怯,反而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作为大桥专家组组长,郑皆连对原有工艺进行升级,将之前的先松索后合龙的办法改为了先合龙后松索。貌似只是术语顺序变化,但里面涉及大量研究和试验。“新方法将合龙过程由动态转变成静态,其中在千斤顶施力、悬拼技术、扣挂系统等方面都取得技术进步。”郑皆连解释。

1996年,邕宁邕江大桥建成。当时业界认为,大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成果总体上居同类成果国际先进水平。两年后,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底,58岁的郑皆连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坦言:“我不是天才,是实践造就了我。”

  “没有最好的桥型,只有最合理的”

天堑变通途,平南三桥如弯月临于浔江。但是,这座跨径575米的拱桥,诞生过程充满着艰难……

2017年,专家咨询会上相关设计单位推荐悬索桥,郑皆连提出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方案被投反对票。理由是:浔江北岸的地质条件,不符合传统拱桥建造要求。“我仔细研究后,发现地质难题是可以通过技术克服的。”郑皆连坚定地说道。

经过充分论证,拱桥被作为推荐方案。可报到上级部门,因风险问题再次被投反对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郑皆连决定一“倔”到底——他把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工程风险和造价风险可控的缘由一一列出。并打起“铁算盘”:拱桥方案比原方案节省预算近9000万,后期维护费每年还可省100万。“维护费主要由平南县出,那时县里还分布着近80个贫困村。”76岁的郑皆连主动申请出任平南三桥建设专家组组长,与参建各方共担风险。

拱桥方案终于被批准。“没有最好的桥型,只有最合理的。”郑皆连后来感慨,“有些人怪我过于严苛,可我满脑子想的,唯有以‘担当’之桥,心怀家国,砥砺前行。”

把论文写在拱桥上。针对平南三桥的地质问题,郑皆连带领团队发明了“地下连续墙+注水泥浆加固的卵石层”复合基础技术;运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等,研发了拱桥主动控制系统智能纠偏技术;建设中坚持科研先行,获授权9项国家发明专利。2020年,平南三桥建成,一举打破拱桥只能建在坚硬基岩上的传统认识,并且平南三桥具有我国完全知识产权。

杭州的复兴大桥、广州的新光大桥、泸州的合江长江一桥……郑皆连的修桥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近40年来,中国拱桥技术已挺进世界前列。”一次次刷新拱桥世界纪录的郑皆连,认真地说,“负责任的工程师不应追求世界纪录,但也不怕超越世界纪录。”

■记者手记

激励后人续写建桥传奇

春日的广西大学里,郑皆连在给本科生上开学第一课,如此说道:“你们成长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希望你们充分把握时代潮流,将人生目标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你们手里完成时代所追求的理想。”

郑皆连用他的人生经历为“匠心”二字作了诠释:因罹患疾病,他的鉴定里写着“和疾病作过顽强斗争”;在火车站因思考顶推梁程序的一个难点入迷,睁着眼睛被人偷走行李包;他一辈子在工地的时间远大于在办公室……潜心研究修建拱桥。彼之年少,木桥飘摇时,郑皆连不懈跟跑;及至壮年,钢桥耸立时,他奋力并跑;今已白头,盛世造桥时,领跑的他已在桥上观世界。相信他的经历与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桥梁工作者奋勇攀登、风雨兼程,打造更多桥梁经典,继续书写建桥传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3日 06 版)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