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邛崃市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正在为老年患者听诊。
图②: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中心卫生院病房,医生准备给小朋友输液。
图③: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中心卫生院,患者和家属向工作人员咨询。
图④:邛崃市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
以上图片均为记者宋豪新摄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乡亲们吃穿不愁后,最关心的就是医药问题。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
殷殷嘱托,指明方向。近年来,四川积极加强城乡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我们跟随记者脚步,走进一家位于川西深山里的卫生院,看看这里发生的新变化。
从四川成都邛崃市区出发,向西南行进约45公里,便到达成都与雅安交界处。这里山势雄峻,竹木繁多,邛崃市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就坐落在群山环抱中。
别看这是一所位于偏远小镇的公立卫生院,门诊楼、外科楼、内科楼、医技楼一应俱全,中式青瓦屋顶搭配着灰墙砖,简洁古朴。患者、医护人员进进出出,一切井然有序。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前些年,这里还缺医少药,乡亲们求医问药不得不舍近求远。
乡村卫生院“小散弱”,无法满足群众医疗需求
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4年,院子里一棵摇曳生姿的香樟树,见证了卫生院这些年的变迁。
“我小时候经常到卫生院玩,那时的卫生院特别小,医务人员也只有4名。”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骆泽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卫生院已经工作25年了。他回忆,老卫生院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能治疗的病种十分单一。
“老卫生院条件不好,以前我们看病只能到县里或者城里的大医院去排队。”天台山镇居民李女士50多岁,有脊椎方面的老问题,行动不便。以前发病的时候,家里人只能长途跋涉送她去邛崃市里的医院就诊。“看病要跑几十公里,一来二去光交通费、住宿费,都是一大笔花销。”李女士家人说。
居民刘大妈因为膝盖痛的毛病,最近住进了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说起近年来卫生院的变化,她深有感触。2010年,刘大妈的丈夫被查出支气管扩张,需要做CT检查以确定下一步诊疗方案。但由于当时卫生院没有相关设备,只能转去邛崃市里的医院做检查,差点耽误了病情。
曾经的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是很多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缩影。据介绍,作为农村群众医疗救治健康服务的重要保障,四川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并不少,然而分布太散,多而不强,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较高水平医护人员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医疗手段欠缺、药品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小散弱”的乡村卫生院,多年以来无法满足乡亲们的就医需求。
以医联体之“通”,解基层群众就医之“痛”
骆泽刚告诉我们,医联体政策是镇卫生院发生转变的重要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乡村医疗机构办医条件。从医联体切入,全省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提升,以医联体之“通”,解基层群众就医之“痛”。
2014年,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先行先试,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在此之前,上世纪90年代,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就获得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定点帮扶,内科、外科和儿科的3名医生长期驻扎,对当地医生进行“传帮带”。
结成医联体后,两家医院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政介绍,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每年派医生到第五人民医院学习进修,时间一般为6个月到1年,每名医生有多次学习进修的机会,“反复学习,不断实践,真正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周政说。
2019年,四川省选定37个县(市、区)纳入医联体建设试点,组建由县级医疗机构牵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单位的医联体。牵头医院通过下派专家、设置联合门诊、组建联合病房等形式,给予成员单位“医、药、护、技、管”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让乡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治疗。
得益于不断升级的医联体政策,如今的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有“硬件”:占地约45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医护人员76名,设置有内、外、儿、妇、中医、彩超、放射等18个科室;更有“软件”:医疗水平越来越高,逐渐得到当地老百姓认可,年门诊5万余人次,住院近5000人次。
现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对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的定点帮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聚焦应急体系的搭建。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建国对一例急性化脓性重症胆管炎病例记忆犹新。当时,70多岁的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情况极其危重。接到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的求助电话后,第五人民医院立刻派出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科和麻醉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带着仪器设备赶往天台山镇。“救治过程中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对于当地医生来说也是一次现场教学。”雷建国说。
“要真正实现乡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医疗服务的愿景,远程医疗也是重要手段。”周政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目前已经开展了心电、影像和病理的远程诊断,有效补上了乡镇卫生院医生遇见困难病例难以诊断、诊断质量无人把关的短板。
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增强“造血”能力
医疗服务的改善,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几年镇卫生院进步很大,常规检查和治疗不出镇就能做,方便多了!”采访中,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几名患者都这样表示。
近年来,在医联体建设大格局下,举措日益精细化。四川省着力推动片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向中心镇(副中心镇)集中布局、精准投放,力求将中心镇(副中心镇)卫生院建设为具有二级医院水平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2022年7月15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联合邛崃市相关医联体成员单位,举行了第一批医疗卫生次中心对口支援签约仪式,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正是此次签约的两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之一。“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之所以能入选,是因为它满足了区位、规模和医疗服务能力等三方面的要求。”成都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廖俊梅说。
“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同时解决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问题。”廖俊梅说,在硬件投入上,“十三五”期间,成都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市、县两级投入29.95亿元,进一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房屋建筑条件,提高设施设备配置水平,美化服务环境。建成后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必须配备急救型救护车、胃镜、CT和全自动生化仪等设备。
“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光靠医联体‘输血’,还得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廖俊梅说,在软件提升方面,除了医联体牵头医院向成员单位下派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专家进行“传帮带”,更重要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联合高校和三级医院建好培训基地,培养并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提升医疗水平,为设置新的特色科室、拓展业务范围打下基础。
廖俊梅介绍,建成后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将承担片区医疗救治、急诊急救、人才培训、技术指导、公卫示范五大职能。“要让当地群众在罹患普通乡镇卫生院处理不了的疾病时,首选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就诊。”廖俊梅说,这样将大幅减轻老百姓跨级就医带来的经济负担。
此外,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还将承担辐射带动的职能,“根据当地的卫生规划,一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至少将带动片区内3到4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起到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作用。”廖俊梅说。
迄今,四川医联体建设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实施以来试点县的县域内就诊率达92.67%,群众看病就医逐渐稳定在县域内,基本形成“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格局。
群众身边就有医保工作站,村里就医也能报销
天台山镇何场村卫生室医生刘国才,当了一辈子乡村医生,对基层就医情况了如指掌,这些年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现在,不仅看病更近了,看病贵的问题也大大缓解。”刘国才说,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开展药品集采,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费用已经大幅降低。不仅如此,刘国才还在天台山镇中心卫生院参加了关于远程医疗的培训,“这样一来,村卫生室也能和大医院建立远程诊疗渠道。”
为了破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近年来,四川省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努力实现医保服务网络全域覆盖,医保办理“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以前在村卫生室看病,得自己掏钱,报销不了;现在哪怕得个感冒,在卫生室都能直接刷卡报销,太方便了。”邛崃市天台山镇高兴村村民郝女士告诉我们,最近,村里的卫生室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并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乡亲们在家门口就医也能报销。“结算时自动扣除医保报销的部分,只需要支付自费部分就行。”郝女士说。
最近,75岁的天台山镇居民何中华在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医疗费总额为2423元,个人仅支付了511元,其余的都由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如今,四川省行政村(社区)共有30万名网格员,为辖区参保群众提供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参保信息查询、参保信息变更、异地就医备案等高频事项办理,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医保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四川省99%以上的乡镇(街道)设立了医保服务窗口,部分乡镇还设立了医保服务中心,99%以上的村(社区)提供医保帮办代办服务。各地医保部门充分借助银行、保险公司、两定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合作建设一体化医保服务网点,打造群众身边的医保工作站,目前全省已建成800余个“医保+”一体化服务网点,构建起群众“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的15分钟医保服务圈。
本期统筹:邓剑洋
版式设计:张芳曼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