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客户、扩规模、钻研发……4月12日,在长牌食品(江苏)有限公司,“掌门人”沈春华忙得连轴转,记者的采访多次被打进来的电话打断。“定了,客户今晚就到,是流通企业国内500强。”放下手机,沈春华面露喜悦。
在“宅经济”触发、疫情催化下,预制菜一跃成为餐桌上的“新宠”。长牌食品所在的兴化经济开发区,是当地打造千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主战场”。随着预制菜首次被写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园区企业正抢抓新风口助力品牌“出圈”。
食品企业“摩拳擦掌”
提到酸菜鱼系列预制菜,就绕不开长牌食品。“全国十大酸菜鱼连锁品牌,超过一半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沈春华说。稳坐华东地区“第一把交椅”,今年一季度,长牌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5%。
“去年底,我们推出的猪肚鸡预制菜供不应求。受限产能,不得不婉拒一些订单。”沈春华说,目前正准备新上生产线,借助知名流通企业的千余家线下门店,将新品源源不断推向C端,全年预计增加销售额2000多万元。
抢抓新风口,园区食品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在姚家族(江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款由企业研发的智能煮餐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该企业负责人姚建锋从冰柜拿出预制菜,将包装盒上的二维码对准智能煮餐机扫码口,屏幕上随即显示出预制菜菜品名称以及煮餐时间。在屏幕上点击“确定”后,不到5分钟就可以享受到一碗色香味俱全的上汤全家福水饺。而这样一台外形酷似小型饮水机的“大厨”,可烹煮30多道美食。
“只有苦练内功,才能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姚建锋介绍,该产品研发历经两年时间,目前准备全面推向高校、景区等,力争全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做好预制菜离不开高品质的调味品,而专业技术人才是调味品创新动力的源泉和保障。4月1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等主办的2023“兴化杯”全国食品工业行业调味品品评师技能竞赛决赛开赛。兴化市委常委、兴化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锋表示,将以承办国家级赛事为契机,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调味品技能人才队伍,推动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
既要“抱团”也要“单打”
制作剁椒鱼头预制菜,鱼头用了,剩下的鱼肉、鱼骨怎么办?在园区,“一条鱼”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兴化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朱桂榕介绍,园区内大泽水产公司生产的剁椒鱼头预制菜,调料包也由园区企业提供。每天使用鲢鱼10万斤,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兴化本地,而鱼肉打成鱼糜又供给园区食品企业,鱼骨渣则由园区饲料厂制成鱼饲料,实现了“一条鱼”的吃干榨尽。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园区构建产业“微循环”,引导企业“抱团作战”。朱桂榕告诉记者,园区正搭建预制菜产业联盟,积极引入江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发预制菜工业化生产技术,提升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针对糖、盐等企业需要大量采购的大宗商品,预制菜产业联盟将以统一采购的形式帮助企业压缩生产成本。”
而在江苏清水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秋云看来,实现预制菜产业的良性发展,企业既要“抱团作战”,也要“单打独斗”。近年来,清水源公司通过保鲜冷藏工艺创新,让兴化鱼圆进入盒马鲜生、清华大学等商超和高校。“未来,预制菜领域一定会细分,只有在特定产品生产具有专业水平的预制食品加工企业,才会更好地活下去。”
全面发力预制菜产业
放眼全国,在预制菜产业有竞争力的地方,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而作为农业大市、粮食大市、水产大市、生态大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江苏味丰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华看来,区域预制菜产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原材料。作为省内最大的蟹类制品加工企业,味丰得研发生产花雕熟醉蟹、香辣蟹、蟹黄拌面等近30种产品。“兴化是‘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正是有量大质优的大闸蟹,企业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蟹类制品。”陈华介绍,光是大闸蟹,企业每年就得400吨的原材料。
“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并不意味着企业不缺原材料。”侯秋云告诉记者,企业日产兴化鱼圆近5吨,需要大量7斤以上的草鱼作为原材料,“水产品价格浮动比较大,公司虽然也与一些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但价高时订单量不稳定,有时候只能从外地购买。”
兴化市委农办副主任平文策说,今年兴化将围绕稻米、特色果蔬、河蟹、淡水鱼、小龙虾等五大产业链,加强订单式生产和产品溯源体系建设,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与预制菜企业共建标准化原料基地。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逐梦预制菜万亿级“蓝海”,兴化提出,进一步支持安井集团、长牌食品等企业牵头建设预制菜产业示范园区,筹划建设市级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支持预制菜企业利用市级冷链物流中心,拓展仓储配送渠道,让更多“兴化好味道”香飘全国餐桌。
记者 董鑫
通讯员 袁天胜 咸存宝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