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江苏资讯

江苏调查记录到鸟类358种,数量再创新高

新华日报 2023-04-18 09:46

□ 记者 许海燕 王静

每年的4月20日至26日是江苏省“爱鸟周”。4月17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全省鸟类多样性观测点评工作会议,发布全省鸟类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全省鸟类观测网络建设进展等。围绕如何进一步呵护“美丽精灵”,参会嘉宾畅所欲言。

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此基础上,2021年又在沿江、沿海、沿大运河、低山丘陵等重点区域开展鸟类观测,推动南京沿江湿地、太湖湖泊湿地、宜兴龙池山等20个省级观测站建设,提升鸟类观测能力。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伟京介绍,截至目前,全省调查记录到鸟类68科358种,占陆生脊椎动物记录总数的80%,与2020年首次公布的调查数据相比,鸟类种数增加47种、增长15%。从物种组成看,物种数量明显增多,生态结构趋向完整稳定。体型相对较小、适应能力较强的雀形目占鸟类种类总数44%,其次为鸻形目、雁形目等涉禽、游禽鸟类,鹰形目、隼形目等猛禽占总数9%。从居留类型看,候鸟种类最多,其次为留鸟和旅鸟。对比历史数据,候鸟和留鸟的种类、数量占比显著增加,东方白鹳、勺嘴鹬都是“旅鸟变候鸟”“候鸟变留鸟”的典型代表。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鲁长虎认为,江苏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稳固提升,说明生态环境总体不断改善。这与全省基于自然的修复等举措密不可分,比如森林城市建设、湿地改造恢复等。

近年来,全省不断加强鸟类观测工作,初步构建鸟类观测网络体系,各地生态家底脉络日益清晰。但总体来看,鸟类多样性观测仍处于起步阶段,观测基础与能力较为薄弱。

“提升鸟类多样性观测水平,还要加快布设鸟类观测的样线、站点,打造全局性观测网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既要加密观测频率,科学合理地配置迁徙、繁殖及越冬鸟类的观测周期,了解区域鸟类种类和数量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变化趋势,也要扩大观测范围,除热点区域外,将农田、城市的珍稀濒危鸟类现状作为观测重点。此外,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忠秋说,保护鸟类要先知道它们的数量有多少。现在的调查手段主要是在越冬时集中调查,把每天观测到的数据加在一起。而新的观测技术识别更精准,比如利用AI和动物形态学知识,通过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就可以识别鸟的种类。“除了叫声识别,我们还在研究鸟类声音的特定含义,也就是它们的语言系统。灰喜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鸟类,我们经过逐段分析,发现它有12种声音,每种声音有不同功能。了解这些生态学信息,有利于更好保护物种。”李忠秋说,未来还将开展鸟类的个体识别,比如通过AI识别出今天拍到的丹顶鹤和昨天拍到的是不是同一只。

“江苏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齐全,为鸟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栖息地和越冬场所。”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咏说,将按照省级统一牵头、地方共同参与模式,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网项目建设,不断扩充鸟类观测内容及辐射范围。同时探索一批观测技术,加强应用AI影像识别等智能观测手段,推动激光雷达、环境DNA靶向等无损观测技术研发,提升鸟类观测的科学性、精准性。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