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江苏各地发现鸟类新品种的消息频频传来,越来越多的“蓝天精灵”现身江苏。4月17日,新江苏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自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以来,成效显著。2020—2022年,全省共调查到鸟类68科358种,占全国鸟类种数近四分之一,而且两年内鸟类种数增加15%(47种)。
“候鸟”定居,江苏鸟类“家底”再更新
高邮市20多对东方白鹳正在高压铁塔上筑巢产卵孵化,黑嘴鸥时隔八年重回南通小洋口育雏......春季正是各种越冬鸟类北迁的季节,而在江苏,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珍稀鸟类从“候鸟”变成了“留鸟”,江苏鸟类“大家庭”逐渐壮大。
2017年,江苏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经调查,2020-2022年,江苏物种数由4583种增加至6903种,其中调查到鸟类68科358种,占全国鸟类种数近四分之一。
“这其中,体型相对较小、适应能力较强的雀形目占比最多,占44%,鹰形目、隼形目等猛禽数量明显增多,生态结构趋向稳定。”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伟金介绍,鸟类丰富度也由内陆腹地向东部沿海和运河沿线增加,条子泥湿地、洪泽湖湿地、宜溧山地等为鸟类提供了停歇“驿站”和生活“家园”。
新鸟来“徙”,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稳步上升
鸟类种类与数量是地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之一。在各地观测调查中,珍稀濒危鸟类踪迹频繁再现。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麦田歌者”黄胸鹀过去由于人为干扰数量急剧减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鸟类,其种群保护级别比大熊猫还要高,现如今在宿迁、盐城、泰州、无锡等地都发现了它的身影。2022年3月,盐城沿海首次观测记录到蓑羽鹤、丑鸭,成为目前全国乃至全球为数不多能够同一时期在野外观测到7种鹤(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白枕鹤、灰鹤、沙丘鹤与蓑羽鹤)的地区之一。2023年1月,在大丰区首次观测到江苏省稀有鸟种灰喉山椒鸟,同月,丹顶鹤首度进入石臼湖南京溧水界,是江苏首次在长江以南发现丹顶鹤越冬身影。这样的例子在全省还有很多,更多新“邻居”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为了更好地研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级,江苏研究制定首批红色名录和指示物种清单。其中,64种鸟类被收录至红色名录,仙八色鸫等34种林鸟和棉凫等30种湿地水鸟列入指示清单,从生物角度进一步加强生态风险评估、预警。
AI加持,全域观测系统网络初步形成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在于监测。
近年来,全省不断加强鸟类观测工作,初步构建鸟类观测的网络体系,依托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识别出 “一横两纵十”热点区域,重点关注滨海湿地、湖泊湿地、低山丘陵等生态类型,连珠成串,试点鸟类观测。
“过去鸟类监测比较零散,科研单位、高校、相关地方管理部门会进行局部观测,现在在全省层面构建鸟类监测网,通过长期、定点的观测可以在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范围内展现鸟类整体变化趋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鲁长虎表示。
为了提高观测的精准度,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则以鸟类为导向开发了AI识别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与AI算法学习,实现对鸟类影像的采集、识别、计数与种群分析。对比传统人工监测,这个系统不仅做到24小时随时查看,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目前,系统在洪泽湖湿地进行了搭建与测试,并不断通过自主训练以提升准确率。
“鸟类体型小,AI技术只能保证90%以上的概率识别出物种,识别个体难度比较高,未来要进一步推动AI深入识别技术,以达到对个体的精准监测。”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忠秋建议。
记者 徐春晖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