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频萍 张宣 刘春 顾敏
火红五月,飞扬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到处涌动着蓬勃的新生力量——
看,人工智能创新最前沿活跃着的青春身影;看,扎根乡村埋头苦干的稚嫩脸庞;看,创业路上“披荆斩棘”的不悔模样……他们是辛勤打拼的年轻创业者、工薪族,是在人生赛道上奋力奔跑的追梦人,更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奋斗主角,是实现中国梦的先锋力量。
时间之河奔腾向前,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争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他们将奋斗精神印刻在一个个普通岗位中。向着光,奋力奔跑,他们用最炫的成绩证明——青春,就是如此多YOUNG!
85后创业者:
“北斗”之光照亮创业路
从劳动节到青年节,徐州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岩石(徐州)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宁都在忙碌中度过,“手头好几个项目同时推进,5月团队还要去趟西藏,参与川藏高铁施工的地理信息采集工作。”
工作日程满满,让李宁觉得格外充实。“很多青年都在默默积蓄力量,在奋斗中争取新的突破。”经历疫情3年,李宁深刻感受到自己和身边人的成长。
2020年疫情刚发生时,李宁刚过而立之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测绘行业工作的他开始酝酿创业,而激发其创业灵感的,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国家历时20多年打造这一重大基础空间设施,2020年实现全球定位后,实际上催生出各式各样新应用、新业态和新模式。”李宁敏锐地感受到,交通、电力、国土等领域的发展,对数据管理提出实时、高精度的需求,“北斗+地理信息”将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带来创新的驱动力。
当李宁意气风发地站在创业风口,迎面而来的却是疫情的冲击。回顾2020年3月公司刚落户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后的情形,李宁由衷感慨:“作为一个初创企业能在疫情期间活下来,还成长得不错,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帮扶起了大作用。”
李宁一一细数创业期间享受到的暖心政策:创业园帮忙安排一处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3年孵化期场所租金全免;从工商注册到专利申请等种种事项,园区全部帮助解决;遇到人员流通、资金周转等困难,创业园第一时间帮企业找专家上门指导;公司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受到徐州市奖励30万元……
“没有后顾之忧,我们放开手脚,只管去闯去拼!”李宁告诉记者,3年来,他们先后参与港珠澳大桥水文采集、巴基斯坦水域治理等国内外多个重大项目,逐渐在业界打响名气。“我们既懂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又懂无人机、无人船等装备制造,因此能集成各项技术及自产自研装备,‘量体裁衣’,帮助地理信息用户快速高效地获得卫星信号,让用户能够高效自如地完成作业。”
李宁还分享一个好消息:公司最新研发的基于AI激光雷达无人机输电线路通道地物数据统计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大型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进行地物通道的数据统计,包括树木、线路、交叉线等。以往,这项工作都是电力企业在地面进行人工测量,有了这套系统,企业工作效率可提高30多倍,节约成本一半以上。
从成立之初的5人到现在的37人,拥有专利成果23项,经过数年发展,公司营业收入突破千万元。不过,李宁觉得,公司最大的财富是有着一群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如今,三分之一员工是00后,李宁成了团队最“老”的成员。“从个人层面看,我们像是在沙滩上搭建属于自己的小城堡。但站上更高视角,我们正将国家的基础科学力量转化为各行各业的生产力,这是一份更大的幸福。”
90后CEO:
让“中国机器人”走向世界
作为斯坦德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圳总部和昆山分部的总经理,头顶“苏州好青年”等多个光环,90后王永锟的成长之路,也是一场抓住时代风口扶摇直上的逐梦之旅。
起初,是风口找到了他。
2015年,王永锟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时,我国正兴起创业浪潮。“要搭上这辆时代列车,此时不创业,会错过大好的机遇。”创业的声音一直在王永锟脑海中回旋,他放弃大疆等名企发来的工作邀请以及出国深造机会,与其他4个人成立团队,开启创业生涯。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风起云涌,其中珠三角的集聚效应尤为明显,于是团队将公司从哈尔滨迁到深圳。
“但学生创业,空有技术,不知需求在何处。”王永锟比喻说,当时他们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好在“钉子”不早不晚地出现了。当时,智能手机全面屏、曲面屏迭代迅速,需要快速响应变化并实现量产。于是,华为看中团队的第一个产品——自主研发的室内移动无人驾驶平台和机器人调度系统,向他们提出合作意愿。
各大企业的垂青随之而来,中兴、富士康、歌尔声学等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他们研发的机器人出现在各大企业的智能制造生产车间里。“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广泛应用,也得益于技术红利。”王永锟告诉记者,当时机器人相关配套技术也处于转型期。一台激光雷达成本由5万元降至1.5万元,这让一个机器人的成本价格得以下降约三分之二。此外,新的算力方式出现,让机器人运转有了更聪明的“大脑”。
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资金短缺、供应周期长、运营成本高……初创期的艰难自不必说,整个团队租一间简陋出租屋,每人每月领着2000元的工资过日子。最难的时候,整个团队搬到闷热的工厂里,在工厂轰隆机器声中办公。“但这些个人的小困难,在时代的大挑战面前都不值一提。”随着华为、中兴受到国外技术制裁,智能手机业务发展延缓,王永锟意识到,“是时候去寻找下一个时代发展风口了”。
这一次,团队主动出击,手握技术找需求。2021年,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且主要聚集在长三角。于是他们选址昆山,启动占地1.4万平方米的公司分部。
当时,电动汽车处于不断迭代创新阶段,小米等手机企业纷纷发力电动汽车行业。王永锟敏锐地嗅到“时代给的新机会来了”!他带着团队研发的工业移动机器人产品,主动拜访小米汽车。有了在手机领域打下的基础,合作过程很顺利。针对锂电等行业工序复杂、载重较大、场景转化多、精准度要求高等情况,斯坦德研发的背负机器人以及定制化机器人能实现各种形状的原材料在制品成品阶段的自动化搬运。随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蔚来、比亚迪、特斯拉等均成为斯坦德的合作伙伴。
5月底,王永锟将与团队赴美国参展,进一步打开北美市场。“希望斯坦德成为一家在国际上受尊重的机器人品牌,让‘中国的机器人’走向世界。”王永锟说。
90后环保人:
引领县域低碳生活新风潮
建立用户数据表、编写前后端代码、定义积分规则……“五一”假期,盐城海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响水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沈沛,一直在忙着为公司的“海豚分类回收”小程序添加志愿者积分板块,“让更多的人环保起来”。
“居民在小程序上预约处理垃圾,环卫工人就会上门回收,居民用回收物换来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环卫工人卖掉回收物能获得额外收入,可以说是实现了双赢。”谈起小程序,90后沈沛语气里满是自豪。如今,这一小程序的用户覆盖响水县22个社区3万多户居民,不仅搭建了一个更方便快捷的垃圾处理回收平台,还能帮助居民进行智能化垃圾分类。
沈沛与环保结缘,源于大二时无意中走进的一场公益环保讲座。讲座展示的一张张河道污染、垃圾围城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当时听了一位环保公司创始人分享的创业故事后,我心里就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要为保护地球家园出一份力。”此后,动员学生参与环保、组织环保志愿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成了他大学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2016年,即将毕业的沈沛陷入思考——是否把环保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就在这一年,响水县共青团发出返乡创业的号召,再生纸绿色循环产业也落户响水。沈沛感到,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要把环保这项事业坚持下去。返乡后,沈沛成立垃圾分类回收公司并向居民推广小程序。他解释说,选择垃圾分类回收这个“赛道”,“主要是觉得它最贴近生活”。
当时,垃圾分类回收还处于倡导阶段,推广过程阻力不小。“刚到小区门口就被物业拦下来,我来来回回跑了七八趟,才说通了物业。”就这样,沈沛走进了小区大门,可接下来如何走进居民的家门又成了难题。“我们吃了很多‘闭门羹’,居民认为回收还要分拣,太麻烦。”考虑再三,沈沛想到联合团县委带着县青年志愿者到学校开展公益环保宣讲,通过“小手拉大手”将绿色分类环保理念带进社区。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但沈沛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一路走来,响水县政府、团县委给予其很多扶持和帮助。“团县委支持我申报项目,响水当地既给资金又给政策。我们获评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园区还减免六成办公场地租金。”乘着政策“东风”,沈沛的环保事业越走越远:公司相继研发出多项生态环保技术,配合专业运维服务,打造出城市专业垃圾分类体系,填补当地垃圾分类回收领域的空白。
同步发展壮大的,还有沈沛的环保公益事业。如今,他创办的“青年环保行”绿色公益项目已吸纳志愿者1850人,带动10余所学校1万多名学生、22个社区内3万余名居民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绿色生活。
下一步如何走,沈沛的心中已有谋划:公司将在县域范围内整合再生资源,建设一个智能化、数据化大型回收中心。“我希望将这条绿色产业链推广复制,带动更多人参与环保,让绿色低碳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95后新农人:
“甜蜜事业”搭上“电商快车”
“嗡嗡嗡”,一靠近句容市下蜀镇健蜂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听到蜜蜂在蜂巢内振动翅膀的声音,随后一股蜜香扑鼻而来。“你们看,很多蜜蜂都把头闷在蜂巢里,这是它们在吐出蜂蜜,储存在一格一格的‘小房间’里。”养蜂人舒锦博小心翼翼地从蜂箱中取出一块块蜂巢,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
“五一”假期,舒锦博没舍得休息一天。眼下正是油菜花蜜采集、收浆的黄金期,早上6点他要和父亲到蜂场采蜜、提取蜂王浆,之后就是忙着线上接单、与客户沟通、打包派发,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
26岁的舒锦博有着多重身份:合作社负责人、当红主播,以及一名地地道道的“蜂二代”。从小他就跟随父母在全国各地住帐篷、追花期,最远到过黑河、大兴安岭。到了舒锦博要上学的年纪,父母决定在依山傍水的句容定居。虽然告别了“游牧”生活,但卖蜜难成了最困扰父母这代养蜂人的事。为了抱团发展,父亲开始收集周边蜂农的蜂蜜,对着《蜜蜂杂志》上面密密麻麻的供销信息,一单单打电话,一趟趟跑市场。
电商兴起后,舒锦博发现年迈的父母还在为找销路发愁。2018年,当面临继续留在部队还是返乡创业的抉择时,舒锦博选择了后者。“太知道养蜂人的苦了,我特别想改变这种现状。”
刚返乡的日子里,舒锦博一边跟着父亲系统学习养蜂,一边尝试在电商平台开店。“那时候不知道被蜜蜂蛰过多少次,被父母埋怨过多少次。”舒锦博记得,由于刚开始不知道包装、推销,所以店铺鲜有人问津,而忙碌的父母对此也很不理解,“他们看我从蜂场回来就在那摆弄电脑,说我不务正业,那时候心里真的是又着急又委屈。”
3个月后,店铺终于开张。“正是过年期间,‘叮咚’一声,第一单来了。”网店开张带来巨大的鼓励,他开始把养蜂、采蜜等过程拍摄照片放到网上,突出纯天然、无添加的概念,很快吸引来一批批客户。有一次,父亲在帮着打包蜂王浆时,意外发现一个线上订单写的正是之前线下老客户的地址,他笑着“抱怨”儿子抢了自己的生意。
舒锦博的电商生意日益红火,周边养蜂的叔叔阿姨们也纷纷上门请他帮忙“卖蜜销浆”,合作社随即成立。2021年,舒锦博成立蓝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疫情期间,即使蜂蜜销路受到影响,舒锦博还是咬着牙从蜂农手里收购上百万元的蜂蜜,自己则因为库存积压亏损10多万元。“蜂农一年忙到头就为了这点收入,压力再大也不能让他们受影响。”目前,公司与句容70%的蜂农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如今,头脑灵活的他又从传统电商“转战”直播带货,日均销售额达5000余元。他还积极发展以体验养蜂生活为主题的养蜂文化旅游,不断扩大句容蜂蜜的知名度。“时代对养蜂人提出更高要求,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高素质农民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眼下,舒锦博琢磨最多的是如何引进新技术提升蜂产品附加值,让“甜蜜事业”成为更多蜂农的幸福事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