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上海李子园地铁站,人流如织。“45分钟后到达昆山花桥站。”踏进地铁车厢后,王晓义告诉记者,她家住上海,工作在江苏昆山,自昆山与上海地铁互联后,她过起了沪昆“双城记”生活。据昆山市交通局统计数据,仅仅通过地铁方式每日往返沪昆的人数就有10多万人次。
昆山和上海地缘相接、人缘相亲。2022年11月,2022苏州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推介会在上海举行,上海昆山周17场主题活动持续营造了区域协调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浓厚氛围。“作为江苏、苏州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昆山将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全力争当区域一体发展的县域示范。”昆山市委书记周伟表示。
构建一体化交通大格局
“盼了十多年!以前去上海需要绕行25分钟,现在开车只要4分钟。”提起这些年道路交通的变化,家住昆山曙光路附近的洪煜炜告诉记者,原来的曙光路是一条断头路,自从曙光路对接上海复兴路工程正式通车,行程缩短至2公里。
“近年来,昆山先后与上海嘉定、青浦等地签订道路对接合作协议,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昆山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计划科工作人员黎杰介绍,昆山首创“双方立项、一方代建”的道路建设模式,即两地各自立项,建设时可委托一方代建,既解决了跨地域审批难题,又保证了工程整体性。截至目前,17条规划的沪昆规划对接道路已打通8条。
与此同时,“轨道上的长三角”也迎来了建设加速期。“预计到今年六月,乘客就可以在昆山花桥站实现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轨交11号线的换乘。”黎杰介绍,这意味着上海、苏州两地将实现无缝衔接,不同于高铁的定时定点,地铁随坐随走,通勤时间和费用都将大大降低。
“接下来,我们将在‘通’的基础上,实现更快、更畅的目标。”黎杰说。昆山将继续增加南北片区“连苏入沪”的新通道,打造以快速轨道和快速路网为框架的“双快”体系、以公共交通和物流配送为基础的“双网”体系,形成高效便捷的市内道路网和无缝衔接的区域交通圈。同时,昆山还将布局建设高等级对外航道,加快建设陆家浜货运枢纽,提升多式联运水平,进一步增强综合交通韧性,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借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2022年底,昆山成为全国首个GDP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并已连续18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榜首。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枢纽平台和节点城市,昆山如何借力上海的科创资源?
“沪昆创新券真是‘及时雨’。”昆山市研通模具有限公司负责人葛蕾对记者说。该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发生产精密模具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生产效率亟待提高的难题。
该企业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相关技术研发团队对接,协同开发EDM自动化系统。但企业规模不大,60万元科技研发费用让企业觉得有点“吃不消”。正在为难之际,昆山市科技局向公司推荐了沪昆创新券政策,校企双方顺利签约,项目很快研发成功并投入产业化,公司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按照合约,昆山市科技局承担了50%的研发费用,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葛蕾说。
“沪昆创新券主要用于支持昆山企业向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科技平台购买科技服务,项目完成后,按照50%的比例为其兑付。”昆山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昆山科技局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中心发放的沪昆科技创新券已累计兑现1451万元。
为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昆山于2019年推出祖冲之攻关计划,推动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而与上海“零距离”对接,使得祖冲之攻关计划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
“我们在点胶工业技术领域深耕十多年,试图攻克特定胶水应用中存在气泡和散点等行业共性难题。”希盟科技董事长林少渊介绍。在政府牵头下,公司与上海东华大学材料学院达成了合作研发意向。“运用研发出来的新材料,产品性能达到了欧洲同行同类产品水平,企业因此把握了市场主动权。”林少渊表示。
昆山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昆山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高校院所开展的祖冲之“揭榜挂帅”重大校企攻关项目已达85项,激发企业总投入达32.5亿元。
作为长三角重要创新型城市,近年来,昆山积极构建沪昆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深度融入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不断推进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等科创载体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涌进昆山,携手攻破关键技术难关,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共保联治”打造“生态链”“富民链”
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将昆山淀山湖镇、周庄镇和锦溪镇纳入了示范区协调区范围,这意味着锦淀周三镇将在一体化发展中迎来更多政策红利。
河网密布、湖荡纵横,是昆山锦淀周三镇的水乡特色。其中,淀山湖周边有27条河流与青浦、吴江交界,水乡泽国如何实现水清岸绿?“共保联治”是主要做法。
2022年8月,昆山市水事管理中心锦溪管理站副站长刘洋,接到了来自上海市青浦区河长办的电话。刘洋随即组织锦溪镇河湖保洁队伍切段水葫芦下泄通道,并开展跨区域联合打捞。一周后,3万多平方米的水域完成清扫整治,消除了水葫芦大面积下泄的风险。近年来,昆山建立起“联合河长制”工作机制,定期联合进行水质监测和湖泊巡查。针对交界河道,签订“轮保”协议,消除河湖管护死角。截至目前,已累计打捞水生植物30.5万吨,环境群防群治形成常态化。
去年,依托南部水乡丰富的湖荡资源和生态岸线,“昆山之链”首链工程率先启动,目前已完成首链工程48公里的1.6公里启动段建设。“昆山之链”将贯通全市的步行、跑步、骑行、游船等慢行线路,布局各类驿站及文化体育设施,串联起未来昆山城市和水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记者在锦溪镇顾家浜村看到,春日烟雨朦胧,一望无际的水稻田田埂边,开满了小花;五六米宽的村道实现了功能化改造,村道沿途坐落着不同主题的咖啡店和骑行驿站;远处的田野里,三三两两分布着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风貌。
江南水乡湖链不仅是一条“生态链”,更是一条“富民链”。“到我们这儿来度假的客人越来越多了!”家住祝甸村的杨静琴是一名“90后”民宿老板,她将家里的自住房改造成了一家小型民宿。
绿色、生态、富民,成为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昆山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昆山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0138元和44583元。“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助推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和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全方位提升昆山开放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实力,厚植民生福祉,奋力推动新时代‘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周伟说。
(记者 苏雁 见习记者 武鹭帅)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