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岩 顾巍钟
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的“看家本领”,更是县域经济“命脉所系”。我省迈入“千亿县”的各县市,把“产业立县、工业强县”作为发展战略,把做实做强制造业、锻造制造产业集群作为“优先项”,多数“千亿县”经济的制造业占比接近40%,有的超过50%。制造业已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压舱石”。
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江苏“千亿县”厚植产业生态,打造“拆不散、搬不走”的产业链条,涌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链主企业牵引、中小企业抱团,“千亿县”产业成群
溧阳,宁杭经济带上一座以生态经济著称的县级市,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声名鹊起。自宁德时代2016年落户,溧阳市逐步集聚涵盖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结构件等动力电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上下游企业70多家。2022年,溧阳市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国15%、全省38%,规模全国县域第一。2020年,溧阳市新能源产业年产值250亿元,2021年增长至429亿元,2022年又增至1005亿元,三年迈了三大步。
引进一家龙头企业,聚起一条产业链,树立一个地标产业。这样的发展路径,在东台市电子信息产业、如皋市乘用车产业同样得以体现。
2014年,世界领先的通讯模切企业领胜科技落户东台。随着深圳、上海、苏州等地的一批关联企业进驻,东台市形成精密结构件、印制电路板、物联通信设备等细分产业链,去年开票销售395亿元。2022年,瑞典斯堪尼亚重卡项目落户如皋,将成为该企业的全球第三大生产制造中心,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登辉认为,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我省县域,既是相中制造业基础和营商环境,也是产业巨头在长三角的整体布局——宁德时代落户溧阳,是看重常州“江苏中轴枢纽”区位,辐射长三角;领胜科技落户东台,体现电子信息业从长三角核心区向外围扩散的趋势;如皋就近引进张家港广大特材、江阴康瑞新材等尖端项目,通过设在上海的“飞地孵化器”孵育霖鼎超精密微纳项目,项目获得华为哈勃、小米、中芯国际等投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龙头大项目纷纷落户的同时,各“千亿县”“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靠某一单体项目“包打天下”,而是因地制宜推进龙头企业牵引、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打造多个产业集群。溧阳市除千亿级新能源产业,还布局千亿级特钢、600亿级智能电网、3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如皋市形成电力装备、成套设备、信息技术等6个主导产业,乘用车产业只是其一;海安建有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拥有1300多家规上企业。“只有厚植产业生态,才能收获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海安市产业集群办刘华骥说。
呵护行业生态、形成比较优势,产业链拆不散也搬不走
在省工程咨询中心汤长新看来,产业生态围绕技术、人才、服务、治理与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以链主企业为主体、优质项目为依托、可行技术为支撑形成产业链条。在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县域如何立足一域厚植产业生态?
“集聚降低成本,集聚形成优势。”刘华骥认为,集聚集群是产业发展基本规律,以海安市化纤产业为例,原海安化纤总厂开枝散叶,衍生出百余家规上企业,产业链条长、分叉企业多,一家企业的成品库经常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库。纺织品的印染环节会产生大量污水,污水处理成为企业普遍“头疼”的事情。海安市把印染企业集中闭环管理,建成常安纺织园,园区企业污水集中处理,原本的行业痛点反而成为竞争优势。
海安市为其20多条产业链分别绘制产业图谱,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变压器产业集聚93家企业,重要原材料取向硅钢片的采购量很大,海安市组织企业向各大钢企集采,并通过供应链金融融资2亿多元,该材料采购成本降低8%;在电梯行业产业链上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兴华胶带设立抗疲劳实验室,昌荣机电设立省级技术中心,推动企业在关键领域成长为行业冠军。此外,海安市保留“星期天工程师”制度,使用专款邀请上海专家不定期为海安企业把脉会诊。
“海安市不盲目搞‘高大上’项目,而是专注扎实可行的技术,在纺织、服装、机电等传统制造领域形成竞争力,降低综合成本,这样的产业链拆不散也搬不走。”刘华骥说。
一头深耕“本土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一头嫁接中心城市获得科研滋养,我省众多“千亿县”紧抓两头。溧阳市与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和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在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超低温电池等领域取得原创成果,孵化项目估值超过250亿元。如皋市采用“双飞地”模式,在上海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临港开发区设立“飞地孵化器”,在如皋设立沪苏科创产业园转化项目,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
“飞地型”产研合作,让淮海经济区的邳州市半导体产业也得到上海的科研支持。“邳州市半导体产业形成光刻、光电、柔性材料、测试设备四大基地,博康等龙头企业研发在上海、制造在邳州。”邳州市经发局副局长陈琳说,邳州半导体产业一面嫁接上海研发资源,一面打造产业链条,形成完整产业链条,5家企业创造9项“国内唯一”,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克服资源短板、敢于洼地崛起,农业大市勇创“千亿县”
不曾拥有制造业基础,不具备相关区位优势,地处“江淮腹地”的兴化市打造出550亿元不锈钢产业,邳州市则从铅酸电池回收产业里创收260亿元。它们如何做到这番成就?
“兴化市既非不锈钢原料产地,也非产品销地,几代兴化人从市场‘缝隙’里抓住并做大了不锈钢产业。”兴化市工信局局长陈永根说,早期兴化市戴南镇一带4万多人到全国各地“收荒货”,各类不锈钢废材以“白菜价”归拢到戴南镇,炼制加工成钢锭、角钢、棒材、钢丝绳,赚到“第一桶金”。经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作坊式工业、治理废水污染的中频炉专项整治等“阵痛”后,兴化市不锈钢产业涅槃新生,戴南科技园区创成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省级高新区。
如今,戴南镇专注于钢企巨头不屑做、难做精的小品种和非标产品,涵盖40多个系列、1万多个品种,每年有300万吨不锈钢制品发往全国各地,形成独有的产品和竞争优势,5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
作为农业大市,兴化的农副产品加工玩出“新花样”,年产值200多亿元:近万亩大麦苗长到脚踝高就由顶能集团收割,冻干制成大麦若叶饮品;农民家常吃的嫩鱼圆、藕夹子,走上工业流水线后均创成亿元产业;林湖乡千余人在全国各地卖胡椒面等调料,不少人回乡创办调味品企业,其中特味浓食品设立北京、上海、江苏三个研发中心,已启动A股上市进程。
宿迁市多地广泛种植意杨林,沭阳人抓住机遇,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成材林收拢到沂河以北贤官、桑墟等五个镇集中加工,发展规上木材企业359家,2022年开票销售400多亿元。
同样作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邳州市把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循环产业链。陈琳介绍,围绕电池回收,邳州市以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龙头,回收废旧电池生产高品质精铅及合金铅,依托金发科技、海天石化等重点企业,回收塑料电池外壳,生产再生ABS、PP,延伸布局合成树脂、家电、管材等下游应用领域,又形成绿色建材产业链。
从兴化的不锈钢产业、食品工业,到沭阳的木材加工产业、邳州的铅酸电池回收产业,这些产业要么“无中生有”,要么所用资源很不“起眼”,但在这些县成为支柱产业。赵登辉说,这是江苏“四千四万”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苏商精神的赓续和绵延,也是江苏“千亿县”不断崛起的精神密码。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