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苏州资讯

人才“新”干线:从实验室到车间 ——太仓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观察(中)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24-07-29 10:00

又到毕业季,忙碌的不仅是各类人才,还有一座城市。

2024年(第十六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引凤工程第十五届活动·太仓站(对德合作专场)、2024年“百校千企·乐就太仓”职业技能人才供需洽谈会暨双元制人才培养大会……一系列引才聚才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启,太仓的每个角落都展现着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意。

人才流向,改变城市格局和能级。

“新质人才”既包括创新人才、战略人才,也包括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工人。

制定出台“一揽子”重磅政策,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构建完善全方位人才“生态圈”,建设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打造全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

一头是实验室,一头是车间,太仓“人才干线”串联起“最强大脑”和“大城工匠”,让“第一资源”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匹配协同,让人才和城市共赴一场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未来之约。

“金凤凰”心归“人才仓”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在发达经济体的要素贡献率当中,人力资本包括专业型人力资本的贡献度达到70%,高水平人才对生产力发展的正向作用十分明显。

相比周边城市,太仓的人口流量并不算大,人才数量却足够突出,增量也足够惊人。截至目前,太仓人才资源总量达23.87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82万人。2023年上级人才项目入选总数104项,较2018年增长767%,获评国家级人才计划22人,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苏州第二。

“金凤凰”为何心归“人才仓”?小科智行(太仓)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蒋筱桦给出的理由是:“这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上下游产业链完善,我们和其他德企的沟通,就像逛集市一样方便。”

去年,蒋筱桦和丈夫科瑞斯来到太仓创业,创办了小科智行(太仓)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研发生产汽车主动悬架零部件。一年多来,企业加速成长,拿到数千万元的订单。科瑞斯也先后获评太仓科技领军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同样一个问题,华钛瑞翔总经理刘荣华考虑的是,落户太仓综合成本是最低的,配套服务也相当到位;知行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白国超则认为,这里区位优势明显、扶持政策丰富,非常适合初创企业来发展……

这些科技创新人才选择太仓的原因也许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太仓的感受和经历却大体类似——

“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不管什么问题,几分钟内都会得到解答。”“办事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创业补助、生活补贴等很快落实。”“从帮助项目落地,到提供免租金的办公室和厂房,这里的服务是全方位的。”

服务,是把人才的需求刻进心里、落到实处:实体化建设运营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开通“人才服务总入口”,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设立24小时人才服务专线,完善拨投贷联动机制……一系列服务举措诚意满满,太仓用“顶格”标准礼遇“各路英才”。

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创意,一个创意变成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这样的故事在太仓一遍遍地发生。

数据显示,太仓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20年的840家增加到2023年的1880家,增长123%;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676家增加到2023年的1175家,增长74%。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集聚独角兽企业19家、瞪羚企业133家。

既有“大象起舞”,又有“蚂蚁成群”。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高科技企业“开天辟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胜景,既是一群追梦人的创业故事,也是一座城市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为企业“量身定制”大城工匠

“很感激这五年来师傅对我的培养,我也将走上工作岗位,希望将来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公司作出贡献。”出了“校门”直接进了公司“大门”,省太中专的毕业生江楗对未来充满期待。

毕业典礼上,江楗不仅领到了毕业证书,还领到AHK机电一体化证书,该证书由德国工商行会统一颁发,是全球知名、欧盟通用的德国职业资格证书。

江楗参加的是省太中专2024届机电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学校与欧托凯勃汽车线束(太仓)有限公司、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联合在机电专业开展太仓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学徒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技能学习,在两家企业轮换开展具体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具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需要在前沿技术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在哪里?一半在学校里,一半在企业里。

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里,学校是人才“供给方”,企业是人才“需求方”。然而,学校和企业属于不同的主体,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一道无形的鸿沟。学校与企业的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常常造成学生毕业找不到“好工作”、企业招聘找不到“好员工”的双输局面。

如何打破信息壁垒、怎样跨越供需鸿沟?远道而来的德企给太仓带来了解开症结的“金钥匙”:“双元制”教育。

从2001年开始,太仓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双元制”学徒培养模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历经学习借鉴、模式重构、健全体系、标准融合四个发展阶段,“双元制”教育的“太仓模式”逐渐成形。

20余年来,太仓成立了10多个双元制培训中心,建设国内唯一的AHK教育示范推广基地,成立全国规模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养了上万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

据统计,“双元制”教育培养的德企学徒当年就业率达89%、升职率达70%,同时企业的满意度达95%,由“双输”走向“共赢”。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地方标准,从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现在的双元制毕业生“一位难求”,太仓慢慢探索出一条从“蓝领”到“白领”再到“金领”的进阶式培养模式。

今年,太仓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开园,园区规划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每年培训高标准技能人才5000人次,成为集技能培训、考试认证、师资培训、产教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人才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发展综合体。

由此,太仓不仅实现了产业教育化和教育产业化的融合,还以实际行动探索“出圈”之路,开始向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外输出太仓特色双元制职教模式。

搭台架梯连通“书架”和“货架”

2020年,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原所长、钛合金研究部主任杨锐带领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团队来到太仓,成立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聚焦钛铝合金新材料、低压涡轮叶片、军用和民用钛合金铸件等产品的近净成形和加工生产。

在太仓这几年,华钛瑞翔的生产设备已经100%完成国产化,目前已具备年产6万片航空发动机叶片及500吨钛合金结构件的生产能力。杨锐团队也荣获省、苏州、太仓三级人才团队项目,实现太仓人才团队第一个“大满贯”。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用好人才,才能让人才“流量”变成“留量”。

无论是高科技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都需要能够施展所长的舞台,需要“实验室”激发“金点子”,需要“车间”验证“金刚钻”。

在研发端,太仓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探索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建有大院大所1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家、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6家。

在应用端,太仓培育产改重点企业,搭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竞赛比武、人才培育等多样化的产业工人成长平台,让产业工人驶入由“工”到“匠”的“快车道”。巨浪凯龙机床、奕瑞影像科技、通快等9家企业入选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名单。

有了“策源地”,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应运而生。数据显示,2023年太仓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9%,技术合同成交额185.5亿元,位列苏州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96.49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二位。同时,太仓高技能人才总量超6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00多人。

“从0到1”的原始性技术突破出现之后,如何实现从“1到100”的市场化应用?如何把“金点子”变成好项目、好企业,把好技术变成好产品?

随着一个个“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崛起,太仓的思路呈现在眼前: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从“书架”到“货架”的进程,形成车间出题、实验室答题,实验室给技术、车间用技术的良性循环。

5月,太仓智汇谷·科技创新园开园。这个太仓单体规模最大、综合配套最优的标杆载体,既是集聚创新创业精英的“人才谷”,也是做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及数字经济产业的“产业高地”。

目前,太仓已经形成“一城一港一谷一廊”科创布局,科创载体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建有各级科创载体65家。

一个个产业园区既为优质科创项目落地提供了承载空间,也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孵化空间,更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想象空间。从“依赖租金”到“依赖创新”的动能升级中,实现创新人才、团队、项目从“野蛮生长”到“重点培养”的价值跃升。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