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记者日前来到了保税区(金港镇)小明沙村,碰到了“鸭司令”李桂清。但是,李桂清没有把记者带到长江边看鸭子,而是带到了一块上百亩的麦地边。只见他蹲下身子,用右手轻轻地抚摸着长得绿油油、粗壮壮的麦苗,就像夸奖自己的孩子,“我的麦子长势是全村最好的,今年夏粮有望再获好收成。”
麦苗为什么能够长得这么好,李桂清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6月,李桂清将1600多只半斤多重的小鸭放在承包的130亩水稻田里散养,让小鸭子当起了“农夫”。“小鸭子与水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是生态农业模式里,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的完美结合。”李桂清说。
李桂清去年6月下旬水稻开始活棵的时候,每亩稻田放养15只,8月下旬水稻开始抽穗,鸭子离田。对于“稻鸭共作”的好处,他用了“减法”和“加法”给记者算了算账。
何为“减法”?一是灭虫。7月上、中、下旬,原本需各施生物农药1次治虫,农药加人工每次每亩成本约20元。鸭子放入稻田后,可以吃掉虫子,无需农药,每亩可节约60元。二是除草。鸭子会吃掉杂草,每亩又节省12元的除草剂费用。三是施肥。鸭子吃喝拉撒睡都在稻田里,粪便是最好的有机肥,少1次追肥每亩再节省22元。
何为“加法”?一是增产。鸭子在稻田来回转悠,能刺激水稻生长,增加秧苗成穗数,且稻粒饱满,所以产量较高。数据显示,采用稻鸭共作的稻田,每亩产量580多公斤;否则,每亩产量只有500公斤左右。二是鸭子更肥。和圈养鸭子相比,“稻鸭共作”养鸭每天少喂一次饲料还能长到3斤,肉质也更好。
“采用‘稻鸭共作’,除去鸭子收成,每亩至少能增收300多元。”李桂清说,同时由于大幅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农药残留很少,食品安全更有保障。鸭稻工作模式达到鸭子和水稻“互惠互利”的效果,同时也更有利于恢复地力,避免水体污染,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李桂清说,鸭子的粪便肥力一季水稻用不完,可以让下茬的小麦继续吸收利用,所以现在的小麦长得又壮又好。
“稻鸭共作”还给李桂清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去年,他的“稻鸭共作”模式获得市、区镇两级奖励3.03万元;他获得区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又得到了2万元的奖励……
李桂清尝到了让鸭子当“农夫”的甜头,他表示自己已经购买了南粳5055水稻种,准备在小麦收割后,在下茬的130亩水稻田里继续实行“稻鸭共作”模式进行种植,实现“田养鸭、鸭肥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