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华 文/图
核心提示
>>>
今年以来,在农业部的推动下,稻渔综合种养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热潮。实践证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又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粮渔双赢。
其实,早在2014年,我市就已在全省率先开始了“稻蟹共生”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市、镇农技部门支持下,浮桥镇丁泾村绿苗合作农场充分发挥当地扣蟹养殖技术的优势,在稻田里,养起扣蟹,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扣蟹产量稳步增加,其按照绿色生态方式种植的“蟹田米”,更广受好评。
今年,浏河镇的桃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又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全市率先探索“稻虾共作”和“稻蟹共作”两种新模式,不仅在稻田里养起小龙虾,更将在稻田间放养大闸蟹。
样本
“稻蟹共生”
■浮桥蟹田米香飘上海备受追捧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沟,将一块完整的上百亩稻田分割成一块块小稻田,秧苗郁郁葱葱、长势良好;水沟里,成千上万只几克重的扣蟹爬上爬下、觅食嬉戏……一大早,浮桥镇丁泾村主任陈超就赶到绿苗合作农场,查看水稻和蟹苗的生长情况。
“尽管全市的夏收夏种工作仍在扫尾阶段,但我们农场‘稻蟹共生’技术示范基地里,500多亩秧苗早已在1个多月前栽插完毕,扣蟹的苗种也已施放到位。目前,水稻和扣蟹的长势都不错。”陈超告诉记者,2014年5月,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始试验“稻蟹共生”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经过三四年的摸索,绿苗合作农场的蟹田米种植技术已日益成熟,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
扣蟹帮助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害虫,生产出优质的绿色大米;稻田为扣蟹的生长发育提供仿生态环境,有助于扣蟹顺利完成脱壳等过程,保证扣蟹的存活率和高品质。据介绍,稻蟹共生模式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构,将水稻绿色种植与扣蟹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年下来,500亩稻蟹共养可实现总产值700多万元,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蟹田米是水稻、扣蟹立体种植出的优质稻米,因为要在稻田里养扣蟹,所以稻田里不能喷洒农药,确保了稻米的绿色生态;蟹的粪便充当了水稻的天然肥料,让这种稻米几乎可以和有机大米相媲美,在2015年上海市优质大米及精品杂粮展览会上,蟹田米一举荣获了金奖。该村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进一步提升蟹田米的品质,这两年他们选用“南粳46”、“苏香粳”等口感更好的品种,作为蟹田米的稻种,进一步提高稻米品质,增加蟹田米生产效益,一年下来,亩均产出效益超万元,不仅大大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更有力带动了农(渔)民的增收。
模式创新
■浏河稻田里“种”龙虾养螃蟹
探索
一只只装满龙虾的大网兜在田埂边的水沟里一字排开,拎起一网倒入塑料盆中,小龙虾个个“张牙舞爪”……近日,记者见到浏河镇的桃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介平时,他正忙着将刚捕上来的小龙虾分拣、过秤、打包、装箱。
“我们的小龙虾本月15日刚开始上市,很受市场欢迎,每天都有不少客户打电话前来预订。”周介平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产出效益,他们今年选择200多亩稻田,在全市率先探索“稻虾共作”和“稻蟹共作”两种新模式,不仅在稻田里养起小龙虾,更将在稻田间放养大闸蟹。
现在上市的这批小龙虾是今年1月放苗的,由于秧苗的栽插时间在6月以后,为了保证小龙虾的生长,他们在龙虾生长的水沟里种植了依乐藻,既为龙虾提供饵料,也为其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据介绍,“稻虾共作”的模式说起来并不复杂,只需在稻田四周开挖一条宽2米~2.5米,深0.8米~1米的沟就可以了。每年1月开始放苗,6月底、7月初插秧。现在都是机插秧,秧苗栽插初期,田间的水非常少,小龙虾一般都待在水相对较深的沟里,基本不会对秧苗造成影响。
他们共养殖了50亩稻田小龙虾,一亩稻田养殖小龙虾200斤左右,起码能卖4000元,一亩地的“虾稻”产量约1000斤,产出的优质大米至少有700斤,这样算下来,采取“稻虾共作”模式,亩均产出效益大约在1万元左右。据介绍,采取“稻蟹共作”模式,收益还会高点,因为他们将采取低密度、精细化养殖大闸蟹,平均每亩只放蟹苗500只。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保守估计到10月大闸蟹开捕时,他们养殖的150亩稻田大闸蟹产量在1.5万斤。
小龙虾和大闸蟹养在稻田里,能吃杂草、水生生物,还能消灭危害性幼虫,从而起到除草除害作用。其觅食活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可增加水溶氧量,同时排泄物还起到增肥效果。由于农药对小龙虾和大闸蟹具有杀伤性,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喷洒一滴农药。这意味着,采用“稻虾共作”、“稻蟹共作”模式生产出来的水稻质量更好,品质更高,附加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浏河镇农技站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浏河尝试的“稻虾共作”、“稻蟹共作”模式,既发展了水产养殖,又保证了粮食安全,而且生态、高效,是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次重要尝试,他们将逐步推广这两种生态种养模式,加快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稻渔综合种养
■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渔)民增收
对话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稻田养殖技术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种植和养殖相互促进,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大量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显著增加稻田综合效益。市农委水产指导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14年,浮桥镇丁泾村绿苗合作农场就已率先开始了“稻蟹共生”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浏河镇的桃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探索“稻虾共作”和“稻蟹共作”两种新模式,更是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太仓水网密布,水产养殖业既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市以扣蟹、虾以及四大家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池塘面积约3.6万亩,其中青虾养殖面积为1.3万亩,河蟹(主要是扣蟹)养殖面积约1.45万亩,四大家鱼的养殖面积约0.36万亩,年水产品总产量约2.2万吨,其中淡水养殖约1.1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约8亿元。全市池塘养殖专业农户近1300户。该负责人表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产业链长,价值链高,具有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能。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是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市水产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产品安全、促进产业融合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区镇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太仓“落地生根”。
据介绍,今后,我市将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实践稻渔综合种养先进技术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