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双十一”消费诞生一批理性“逆行者” 这群年轻人抱团“避坑”非理性消费

引力播 2021-11-12 12:15

  昨天(11月11日)零点刚过,记者在朋友圈里就看到许多购物热情高涨的朋友晒出自己今年“双十一”的“购买力”。据了解,从11月1日到11日0点45分,已有382个品牌在天猫单平台“双十一”的成交额超过1亿元。

  今年已经是“双十一”的第13个年头了。打开浏览器依然是“双十一”的弹窗广告,坐电梯也是“双十一”的广告,让人不禁产生每逢“11”就要“买买买”的错觉。但年复一年的分享、领券、加购、预售、付尾款,也略显疲态,一批年轻人开始逆消费主义而行。有一个名为“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的豆瓣小组,已经吸引了超过30万人加入。记者通过向年轻人发放调查问卷,也发现了许多坚决不被“非理性”消费裹挟的年轻人,他们聚集在一起,扛起了“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大旗。

  “双十一也没有便宜多少”

  年轻人“怒而弃之”

  在姑苏区吴门桥街道,记者通过街道团工委对辖区年轻市民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回收了161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27.9%的受访市民完全没有参与今年的“双十一”,5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热衷于“双十一”购物,甚至有6.6%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双十一”消费0元。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7.9%的受访市民完全没有参与今年的“双十一” 见习记者 李浛芃 制图

  “其实各种平台平时活动就已经很多了,一般打开商品的详情页都会有优惠券领取。小活动差不多每周一、三、五都有,大活动半个月也能有,很多心仪的商品在感觉价格合适的时候也就买了,不会刻意等到‘双十一’。”家住双桥社区的孙晓霞告诉记者,这几年的活动都特别“坑人”,每天“拉人头”分享转发、按时打卡,“最后只换来了几块钱,今年‘怒而弃之’,不玩了。”值得注意的是,孙晓霞也特别提到购物App也会根据大数据推荐一些主播的直播间,“我出于好奇也会看一看,但是我一次都没买过。因为确实没那么需要,也没那么便宜。”

  “没那么需要”确实也成为年轻人“弃坑”的主要原因。在调查问卷“您是否买了一些自己本来不需要的商品?”的题目项下,有78.7%的受访者选择了“是”。

  “不要头脑一热就去买”

  “不买组”组长建议识别“必要”和“想要”

  豆瓣ID为“碎碎铁”的“90后”姑娘,是一位互联网从业者,也是超过30万人加入的豆瓣小组“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的组长。在小组的简介中她写道:“市场上从直播带货,到网友分享,到处都在给人种草,刺激消费。通过煽动起焦虑情绪,让每个人因为焦虑,不断去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伪需求。这里欢迎各位组员分享买过的踩雷品、智商税品、伪需求品,帮助其他组员省钱省心。让我们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

  据了解,该小组成立于去年10月份,“当时只是单纯想分享一个建议,告诉大家不要头脑一热就去买收纳柜,因为发现很多时候,收纳柜并没有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而是让收纳柜变成了一个另外需要‘收纳’的物品。”“不买组”组长“碎碎铁”告诉记者,但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小组可以分享,于是她就自己创建了一个。今天(11月11日),她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也发布了一篇题为《奇怪,为什么越想省钱花得越多?》的文章,她提到,每次参加“双十一”,大家并不是奔着乱花钱去的。明明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考虑过自己到底需要买什么,趁着双十一省点钱罢了。结果,一旦接受了商家设定好的游戏规则,就没办法全身而退了。

  “碎碎铁”也建议消费者可以适当屏蔽掉本不需要的消费通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商家或者平台布好的“战场”,并且尽量识别自己的“必要”和“想要”,在“必要”范围内,选取自己最喜欢的。面对“想要”的,分析自己是否是陷入了自己的幻想之中。“就像‘要不要买跑步护膝或者手环’这类的问题,不妨先去跑跑看!”

  “人的时间花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

  专家提醒警惕“感觉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十分依赖手机作为信息获取与交流的最佳载体,对其投注相当多的时间和注意力。“人有规范的需求、感觉的需求、表达的需求、比较的需求四种需求。其中,感觉的需求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是可以被开发、诱导出来的,但这不一定是必要、真实的需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市首批社工督导覃小珊告诉记者,人的时间花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商家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人流量,开展极具暗示性的营销话术与氛围营造。而年轻人思想开放,对新事物接受度高,他们的“感觉的需求”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诱导,纷纷“种草”屏幕里各种商品,加之从众心理和网购的便捷性,出现非理性消费或者“拔草”消费。

  成也网络,败也网络。年轻人经网络诱导而引发的“感觉的需求”使其非理性消费,在多次缴“智商税”后,年轻人也以商家网络之道还治彼身。“不买组”组长“碎碎铁”告诉记者,分享“不要买”其实本身也是从分享欲出发,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得到志同道合的人的认可,并进行互动交流。“从消费者角度,在网络上分享商品使用心得和经验,借助网络传播的特点与力量,迅速引起更多共鸣、扩大同辈群体影响力,助力网购中的信息对称与真实,帮助准消费者降低‘感觉需求’,实现‘在线避坑’。”覃小珊说。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