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凌欣炜实习生高睿璘
自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看冬奥比赛、为冬奥健儿点赞,收集冰墩墩表情包,已经成为大家的日常。虽然冰雪在苏州不常见,但丝毫不影响苏州人对冰雪运动的喜爱。本届冬奥会上,很多“苏州元素”更是早已深度融入赛场内外,演绎出一段苏州与冬奥会的“冰雪奇缘”。
在2月7日晚进行的花样滑冰团体赛自由滑比赛中,中国选手彭程身穿缀以牡丹花的白裙,与身着一袭红衫的金杨感情饱满地完成了他们在本届冬奥会上的“首秀”。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比赛中,他们身着的比赛服就融入了非遗文化苏绣;而比赛服上的苏绣元素,正是出自苏州的绣娘团队。
创新:冬奥参赛服融入苏绣
花样滑冰是将运动和表演相结合的项目,服装已成为选手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兼具功能性、舒适性的同时,如何表现花样滑冰运动员的“美”是服装设计团队最花心思的地方。据了解,2022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服,每一件都根据不同的音乐主题、舞蹈设计,同时结合中国文化的元素,着重增强中国传统工艺的运用,例如刺绣、传统印染等。
当涉及刺绣工艺时,冬奥服装设计团队首先想到了苏绣。2019年底,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刘莉来到苏绣小镇——镇湖,找到了苏绣非遗传承人姚琴华,邀请她及其团队为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服装样衣绣制图案。
姚琴华出身苏州镇湖的刺绣世家,在“家家有绣娘,户户有绣绷”的年代,她与众多同龄人一样,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刺绣。她穿针引线坚持了近40年,潜心研究苏绣,并创立了姚琴华刺绣馆。
几十年来,姚琴华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走进院校学习绘画及素描,将“绣”与“画”“摄”相融合,在刺绣艺术题材的原创和针法的创作、创新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
挑战:“米粒针法”攻克绣制难题
初次见面,刘莉与姚琴华探讨了许多关于布料和刺绣方面的问题。一个月后,姚琴华便接到了刘莉的电话,询问她是否有信心参与并完成花样滑冰运动员服装的绣制任务。她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能参与冬奥运动员参赛服的制作,我很荣幸。我有信心将它做好!”
姚琴华刺绣馆负责绣制的是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彭程和金杨的比赛服。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次任务堪称是至今为止她职业生涯面临的最大挑战。“当我收到北京服装学院寄来的第一套样衣布料时,彻底傻了眼——这是苏绣工艺最‘忌讳’的高弹性面料。”姚琴华说,“刺绣所采用的丝线往往不具备弹性,而布料却是高弹性的,面料上绷绣制图案完成后,从绣绷上取下来会缩回到原来的密度,刺绣图案自然要皱成一团,还有大面积的针线鼓起,很难达到美观、平整的效果。”不仅如此,第二套样衣布料同样让她“崩溃”——是一层薄薄的高弹性网纱,挑战难度再次升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姚琴华和团队里的绣娘来来回回返工多次,其间不断与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团队远程沟通,终于研究出了一种针法——米粒针法。她解释道:“‘米粒针法’是指在绣制图案时将丝线跨度缩短至平时的1/8大小,为了让团队有更清晰的概念,我以‘小米’为具象,即跨度需控制在小米般的大小。”
12位绣娘采用三班倒工作制24小时作业,耗时约250个小时,终于为彭程和金杨的冬奥参赛服绣上了“苏州元素”。
惊艳:苏绣在国际舞台再“出圈”
运动员彭程的比赛服以水墨画的颜色为主色调,国花牡丹“嵌”于山水中。其针法采用的是米粒针、平针绣、散套针、交叉针和乱针绣,在绣制牡丹的过程中,通过由粗到细的丝线变化,来反映牡丹由黑至深灰、白色的渐变过程。金杨的比赛服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领口部位绣着螺旋纹,采用米粒针和双面绣搭配绣制,呈现出平整、美观的效果。比赛中,在电影《夜宴》的配乐下,精美的苏绣与花样滑冰相得益彰,使得冰面上的运动员在灯光映照下绽放出多姿多彩的美。
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彭程也表示,对自己的中国风比赛服很满意,她说:“衣服上的图案运用了我们国家的非遗文化,纯手工绣制,非常的精致,远看会给人一种更加立体的感觉。”
一针一线、一丝一缕、一心一衣,不仅展现了东方文化的技与艺,也体现了冰雪运动的力与美。当看到团队的苏绣作品终于亮相奥运赛场的时候,姚琴华激动不已:“苏绣是中国国粹之一,能够在冬奥会这样的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展示苏绣之美,这太令人兴奋了!”
“为冬奥会设计比赛服,与传统苏绣作品区别较大,不仅要熟悉参赛的冰雪项目和曲风,也要兼顾运动员的身材、穿着舒适度等,这对于设计团队来说是全新的突破。”姚琴华表示,在冬奥会参赛服上讲述“苏州故事”,以苏绣技艺展现非遗面貌,这种融合既是传承也是创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将苏绣与其他元素相结合,来展现苏绣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2月18日,彭程/金杨还将亮相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单项的短节目比赛。届时,苏绣工艺之美将再次绽放国际舞台。
Copyright (C) www.imationlatam.com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