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 奇
6月20日,江苏省举行“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专场,回顾制造业十年高质量发展之路。
江苏用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2%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对GDP贡献超过40%,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5.8%,占比全国最高。
随着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加速演进,发展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省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过程中,如何保住高增速、形成新优势?
提升竞争力,更加注重“含新量”“含绿量”
十年来,江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步履铿锵。
“这十年,我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迈向中高端水平。”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说。
先看“跨越”,制造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彰显。我省工业增加值10年跨过3万亿、4万亿两个台阶,2021年达到4.46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2万亿元,年均增长6.8%,增幅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再看“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5%,10年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9.8%,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集群强链,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主线”。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相关意见,举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深化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塑造江苏集群和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截至2021年,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12年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晶硅光伏组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4%,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占全国40%以上,海工装备、风电装机的市场份额占全国30%以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龙头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先进制造业更加注重“含新量”“含绿量”两个新指标——
全省上下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全面缓解重点领域“卡脖子”和产业基础薄弱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7万家,是2012年的7倍多;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9家,较2012年增长近1倍。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2012—2021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0%;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78%下降到2021年的70%,“向绿向智”发展已成“江苏制造”的重要标识。
竞逐新赛道,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2014年在业内率先成立徐工信息公司,如今,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已跃居全国十大双跨平台前三,接入设备数量超过100万台。”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启亮感慨,通过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工业互联网全面发展,徐工这样的制造业“庞然大物”,焕发了新的活力。
徐工的转型正是徐州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的缩影。“十年来,徐州的发展方式由‘制’到‘智’,全面提升了转型升级动能。”徐州市副市长龚维芳表示,该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促进。目前,徐州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60亿、入驻企业超5000家,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开展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企业超1000家,已完成转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
回首过去十年,江苏持续实施大规模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智改数转”作为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的加速器,持续释放数字经济倍增效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挡加速。
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不断跃升,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不断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不断提速:2021年,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4.8,比2015年提高15.9,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0.1%,比2015年提高32.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6%;全省累计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44个,标识注册量约440亿、解析量约250亿,接入企业数3.4万家,各项指标均稳居全国首位。
如今,南京获评中国软件名城,苏州、无锡分别获批国家区块链产业发展先导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全省拥有全球“灯塔工厂”8家,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8家、示范车间1639个……一个个“数字标杆”,汇聚成“江苏智造”的闪亮名片。
站上新起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站在新起点上,如何继续加快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步伐?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是首要任务。我省将开展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我省将优化和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动数字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李锋表示,我省将实施壮企强企工程,持续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建立“企业直通车”制度,及时掌握企业诉求,指导用好惠企政策,协调解决企业难题,全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群。
面对全球数字浪潮,必须竞逐数字新赛道,开创“江苏智造”新图景。我省提出,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高标准推进车联网、区块链、信创等先导区建设,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介绍,《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在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数字化、数据利用和保护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将为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制造强省、数字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转型不停步,我省还将持续建设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安全制造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组织实施一批绿色化改造示范项目,支持一批碳达峰示范项目实施;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积极培育绿色制造供应商,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绿色化水平。
截至2021年
我省工业增加值十年增加2万亿元,年均增长6.8%
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7万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9家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十年累计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年累计下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