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名校博士毕业后,她回国致力于本土科研,探寻肿瘤治疗新靶点
马瑜婷:走肿瘤免疫科研自强路
今年5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名单公布,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免疫平台主任马瑜婷名列其中。2008年,她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主修免疫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信念回到祖国,带领团队在专业领域破局开路,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思路,用长征精神踏出一条自立自强的科研之路。
少年立志
探索肿瘤免疫突破口
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马瑜婷大一上学期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2年,她顺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握紧右拳、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她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生命科学领域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瑜婷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始于中学时代。高考前一个月,陪伴马瑜婷长大的爷爷患上了癌症,眼看原本身体硬朗的老人因病倒下、饱受折磨,她无能为力地守在病床边,内心悲痛不已。如果能够早一些发现和治疗,如果有更好的治疗办法,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正是那时,她在心中立下志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入生命科学领域,找到战胜肿瘤的方法。大学本科阶段,我被免疫学所吸引。免疫系统是身体很重要的防线,许多重大疾病都是因为免疫系统出现异常造成的。马瑜婷说。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科毕业后,她跨专业考入了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之后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攻读博士,并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肿瘤免疫。
在国际顶尖实验室里,马瑜婷执着探索,一周工作80多个小时,拼命阅读文献、密集安排实验,最终用扎实的数据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并申请了国际专利。最令马瑜婷感到自豪的是,她的多项工作证实了放化疗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塑作用,力证导师提出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概念,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由于工作出色,她得到导师特别推荐,提前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还获得了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
归国扎根
用长征精神走好科研路
留学期间,马瑜婷一直在思考,自己回国后可以做些什么?2015年,她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成为该所第一批员工,在苏州扎根。
科研之路是一场开拓人类认知疆界的冒险,每次遇到困难时,马瑜婷就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确定关键问题,选择新颖角度,坚持努力付出,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蛛丝马迹及时总结和调整,最终找到重要突破口。
确诊肿瘤疾病后,患者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当治疗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解析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进展、治疗过程中的对话机制,找到激活局部和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方式。马瑜婷说。她带领团队聚焦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系统性研究精神应激调控抗肿瘤免疫机制,建立起完备的肿瘤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行为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平台,实现了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的标准化。
身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马瑜婷为学生搭建优质科研平台,创造国际国内学术合作交流机会,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科研自主性,并推动系统所党员队伍壮大。她还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合作,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入系统所科学顾问委员会,建立了肿瘤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的外国专家于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砥砺前行
为原研药物开发找新靶点
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的一号产业。在独墅湖畔的实验室里,马瑜婷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地推进研究工作。多一分成果,就能多一种帮助肿瘤患者减少痛苦的可能。马瑜婷说。
近年来,免疫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相继出现。以CAR-T和PD-1为代表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基于国外学者发现的靶点。马瑜婷说,如今中国免疫学家已经取得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而拥有很好的硬件设施和学术交流环境,更加激励青年研究者奋发努力、砥砺前行。
在应激与肿瘤免疫领域,马瑜婷已在《科学》《自然医学》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次数超过6900次。科研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真正定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做出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在发现一扇门堵上的时候,找到另外一扇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马瑜婷说。通过解析精神压力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对话机制,以及其对免疫治疗、化疗结局的影响,团队的研究为转化医学研究及原研药物开发提供了潜在新靶点。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科研的源头创新,鼓励发现原创靶点、机理和药物分子,这也是我们团队努力的目标。马瑜婷说,希望团队的科研工作能推进创新药品研发,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