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一般是在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的时候。今年7月7日即为小暑。
暑者,《说文》曰:“热也”。《释名》曰:“热如煮物也”。小暑时节,往往热浪纵横,“坐觉蒸炊釜甑中”。
倏忽温风至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时节,我国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为33摄氏度左右,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日最高气温高于35摄氏度。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小暑时难得有凉风,一出门,迎面而来的都是热浪;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脚下避热;因地面炎热,老鹰也开始在清凉高空活动,搏击长空。
竹露滴清响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淮河、秦岭一线东部以北的广大地区东南季风雨季开始,降水明显增加,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西南季风雨季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所以,在进入雨季的地方,“小暑一场,大水汪汪”,而在遭遇伏旱的地区,则是“小暑雨如银”。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此时的很多降水是热对流所致,常出现“白天烧,傍晚浇”“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等情状。
神清夏日长
小暑时节的习俗多与吃相关。比如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在小暑“吃暑羊”的习俗。“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徐州人对“吃暑羊”的喜爱从当地民谣中便能体现出来。
小暑还有早稻开镰“食新”的习俗。这一天,农民会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还有些地方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磨成面粉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叫做“炒面”。
小暑防苦夏,越是炎热、潮湿的时节,在饮食上越要清淡,少食油腻,还要增加营养,多吃温软解暑的食物。
大暑
“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大暑是夏天最后一个节气,一般是在公历每年7月22日或23日,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20度的时候。今年7月23日即为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热。“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六月中
“大暑赫其遂蒸”,强烈的阳光给予大地深刻影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
大暑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摄氏度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着实闷热难当。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生,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的;此时天气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丰年稻花香
“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对于南方一些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而言,大暑时节是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双抢”季节。适时收获早稻,不仅能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损失,确保丰产丰收,还能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暑天高温湿热,农民却爱这样的桑拿天。“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古老的农谚表达着农民在暑热中获得的对农业生产的理解。田野上的庄稼奋力生长,尽情享受着金灿灿的阳光,绽放着一个夏天的波澜壮阔。
何以觅清凉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但各地时令习俗依然丰富多彩。
福建莆田一带的人们有大暑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亲友间也常以荔枝、羊肉作为互赠的礼品,名为“过大暑”;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吃仙草”。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具有消暑功效,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大暑所在的六月也叫做“荷月”,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多有赏荷的习俗。此外,大暑前后正值彝族“火把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同胞在这一天将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热闹非凡。
(记者孟扬、曹怡晴)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