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生产喜获丰收!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夏粮产量达2948亿斤,比上年增产28.7亿斤。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收小麦占口粮的四成。克服罕见秋汛、疫情多点散发、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和国际粮食市场大幅波动等困难,夏粮小麦再获丰收,实属不易。夏粮生产呈现怎样的特点?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是如何实现的?14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面积增长是基础,单产提高是关键
夏粮主要包括冬小麦、夏收春小麦、杂粮杂豆等。今年夏粮面积稳中有增,达3.98亿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其中冬小麦因去年罕见秋汛面积减少101万亩,但西北等地扩种夏收春小麦177万亩、增幅23%,实现“以春补冬”。南方地区因地制宜扩大蚕豆、马铃薯等杂粮杂豆62万亩,实现“以杂补麦”。
“综合算下来,夏粮面积不减反增,这是夏粮增产的基础。”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今年夏粮亩产达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其中小麦亩产394.2公斤、提高2.9公斤。夏粮单产在连续3年提高的基础上又创新高,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64%,是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的关键。
此外,夏收春小麦贡献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收春小麦面积达962万亩、增加177万亩,增产12.3亿斤,对夏粮增产的贡献达43%。
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
去年秋播遭遇罕见秋汛,冬小麦播种推迟时间之长、晚播面积比例之大,多年不遇。在这种情况下,夏粮小麦缘何能实现抗灾夺丰收?
“可以说是‘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潘文博分析,冬小麦播下去后,主产区大部天气比较有利,开春后气温回升快、没有发生“倒春寒”和严重春旱,到了夏季,土壤底墒充足、早晚温差大,利于小麦灌浆;收获时,天气持续晴好,小麦脱水快、质量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夏粮小麦生产,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粮食生产的资金比上年增加155.4亿元,各地各部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力度空前。
潘文博说:“我们可以说闯了‘五关’。第一关是抓抗涝保播,去年因涝一度有近三分之一的小麦种不下去,我部及时开展部级干部包省包片指导督导,千方百计稳住冬小麦面积。第二关是抓促弱转壮,及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苗情的促弱转壮技术预案,挂图作业、督战督办,抢回了晚播影响。第三关是抓防病治虫,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面积分别比去年减少91%和40%。第四关是抓‘一喷三防’,有效预防小麦早衰和干热风,仅这一项技术措施就可弥补前期晚播弱苗产量损失30亿斤。第五关是抓机械化抢收,今年小麦机收进度快于去年和常年,小麦机收损失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实现适期收获、颗粒归仓。”
科学应对,让农民知道怎么种怎么促
今年小麦生产开局不利,最后丰收在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赵广才认为,关键是科学抗灾应对晚播、让农民知道怎么种,科学田管精准指导、让农民知道怎么促。
针对去年秋冬种冬小麦大面积晚播的情况,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制定“四补一促”方案,是保住小麦面积的重要技术措施。具体而言,一是科学选种、以种补晚,在保证安全越冬前提下,指导农户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确保小麦正常灌浆和安全成熟。二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采用独秆栽培技术,依靠增加播量来保证群体,达到高产所需要的适宜穗数。三是提高质量、以好补晚,做到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确保苗齐、苗全、苗匀。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引导农户适当施足底肥,满足晚播小麦前期生长发育的需求。“一促”是加强田管,以促为主,促进弱苗转化。
机械化支撑,将丰收在田变为丰收在手
今年“三夏”小麦机收,正值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但小麦跨区机收并未受到影响,全国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5万台,参与跨区作业的有25万台,机具保障充足,跨区转运通畅,为夏粮由丰收在田转化为丰收在手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从监测情况看,今年小麦机收损失率进一步控制在2%的行业标准之内。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告诉记者,今年一方面持续推进机具装备优化升级,不断增加先进适用机具保有量,提高机收作业整体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坚持抓好关键农时机收减损工作,鼓励各地进一步挖掘机收减损潜力,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
“从今年监测数据初步汇总分析来看,不少乡镇监测点的机收损失率在1%左右,各地机收减损效果稳中向好。我们将常态化开展机收减损工作,继续抓好今年早稻和秋粮机收减损巩固挖潜,努力实现颗粒归仓。”王甲云说。(记者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