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许海燕
在上海青浦金泽镇与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交界处,有个美丽的湖泊——雪落漾。作为沪苏界湖,雪落漾曾是“两不管”地带,1200多米围网将其“切割”成片片池塘。近年来沪苏两地携手,将围网清理一空。如今,水面连绵不绝,岸边绿树成荫。
雪落漾的蝶变,是长三角人共守“一片云”、同护“一泓水”的生动写照。随着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不断向纵深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四手联弹”,在碧水烟波中奏响生态绿色协奏曲。
联防联控,合力守护“一片云”
“安徽滁州小伙在家拍到南京紫峰大厦”,这条新闻引发不少关注。7月16日,在好天气的助力下,安徽省滁州市汊河镇居民徐世秋,在家用相机拍下远眺紫峰大厦的照片。“我一打开阳台窗户,紫峰大厦的模样与轮廓清晰展现在眼前。”
同在一片蓝天下,长三角人呼吸与共。夏季是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候,一场特殊的视频研讨会近日举行,南通市、苏州市和上海市崇明区三地生态环境部门云端碰面,共商“臭氧污染防治”。这也是《崇苏通生态环境系统毗邻党建联盟实施方案》公布以来,该联盟首次召开会议。
“臭氧污染往往区域性特征显著,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间大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大气污染是‘流动的’,仅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远远不够。”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丁年龙表示,苏通崇三地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更是“同呼吸、共命运”,必须坚持联防联控,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形成治污合力。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6.7%,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这离不开大气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
深度治理同携手。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机动车、船舶以及非道路机械等移动源污染协同治理不断加强。
减少排放同攻关。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联动治理不断强化,区域臭氧与PM2.5协同防治开展联合攻关,区域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现共享。
最严标准护蓝天。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作为区域联保共治重点内容。长三角首个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发布。
“2021年,江苏首次以省域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浓度实现‘八连降’,在去年基础上全省环境质量再创新世纪最好水平,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出应有贡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王军敏表示,江苏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区域大气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共同推进苏皖“2+12”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圆满完成区域各项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保障任务。
敢为人先,破解跨界水体治理难
西起东太湖,穿汾湖,东入黄浦江,太浦河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紧密串联。由于行政边界的存在,太浦河一度陷入“三不管”治理怪圈。如今,三家如一家,兄弟齐发力。近年来,吴江启动“蓝带计划”,腾退大量太浦河周边的“散乱污”企业,嘉善也先后取缔近千家钢铁经营户,两地共同规划太浦河沿岸腾退土地、共建现代产业园。“作为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吴江,守绿、护绿、增绿的意义重大。”吴江生态环境局局长沈志勇表示,吴江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
破解跨界水体治理难题,离不开长三角人敢为人先的探索。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被称为“水质对赌”的国内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已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轮试点。如今,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模式”在全国15个省份复制推广。苏皖两省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建立长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2019年、2020年,滁河陈浅断面上游来水水质达到标准,我省给上游安徽每年补偿2000万元。
山水相连,河湖相依。同守“一泓碧水”,更多的协同治理正在进行——
苏皖交界处,石臼湖景区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石臼湖分属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区“三区一县”。2017年,三区一县签订《石臼湖共治联管协议》,携手呵护下,近年来石臼湖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丰水期还出现过Ⅱ类水质。今年7月签订的《环石臼湖联合共治协议》,提出将石臼湖打造成全国幸福河湖样板的美好愿景。
制度创新,让长三角底色更绿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要让长三角底色更绿,必须依靠深层次的机制完善来保障。
联防联控,守护母亲湖太湖。沪苏浙两省一市深化联合河湖长制,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制定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省际边界水葫芦的联防联控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2021年,太湖水质继续改善,总氮、总磷浓度指标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以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
联合整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长三角建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开展长江口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去年4月,三省一市人大共同出台《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江苏全面完成长江干流、水生生物保护区的退捕禁捕任务,全省7392艘渔船、14887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
统一标准,让示范区江南基因更明。长三角用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验田”,共同探索以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为核心的一体化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出台3项示范区环境标准,生态底色更绿。
围绕长三角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江苏不断深化区域协作——
在精准治水上,加强重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印发太浦河水质预警联动方案,与安徽省建立跨界河流水质异常波动联防联控机制、汛前水环境联合现场检查机制。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开展长江口杭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动建立新一轮长江流域苏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在精准治废上,出台《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江苏9个城市入选国家试点。建立跨区域危险废物联防联控和执法机制,联合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启动建立区域固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机制,实施精准管控。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兄弟省市联动发力,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坚定不移地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