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张波 黄亮 董捷 肖瑶 周悦磊
编者按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当前,全市各地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知重负重、勇挑大梁,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市重要板块,园区锚定四个一流新标杆 挑大梁、当尖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哪些不一样的氛围、气势和成效?从创新逻辑、实践方法看,这些不一样如何丰富了非凡园区的特质内涵,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发展眼光、境界与担当?本报今起推出《非凡园区2022年中观察》系列报道,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梳理,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敬请关注。
苏州城东,28年崛起一座非凡城。
这里,是中新两国合作旗舰项目所在地,世界500强、科研机构、创新企业云集,被誉为中国开发区的代表。
这里,是苏州中心城市的地标,规划科学超前,百米高楼林立,生活设施时尚而潮流,在苏州人眼里是亲切的洋苏州。
28年弹指一挥,历史走到了新路口。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开发区何以创未来,洋苏州怎样更精彩?孟夏之际,走进苏州工业园区,答案似乎已分外清晰:
时在变,势也变。
敢于开顶风船,善于走爬坡路,园区经济加速回升向好。今年前7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725.1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288.8亿元,增长9.8%;制造业投资112.7亿元,增长27.4%;进出口总额681.1亿美元,增长11.7%;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17.7%一连串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指标,展现的是速度与力量,诠释的是韧劲与质量。
时再变,志不能变。
永远瞄准一流,与快者比,跟强者赛,朝高处攀,园区人始终以确定的心态、姿态和状态,对冲宏观发展形势的不确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宏大蓝图,一流产业新区开放名区创新园区中心城区的攻坚方向,刻度着胆识与胸襟,彰显的是自信与担当。
变,是不变的真理。不变,是变的永恒。特殊年份,非凡园区在变与不变中加快接续航程,踔厉奋发前行。
278平方公里的热力图
胜浦,港田路,沛嘉医疗全球总部基地施工正酣。
8月29日晚10点,探照灯下,几十名钢筋工忙而不乱,除锈、调直、连接、切断、成型、安装钢筋骨架一道道工序无缝拼接。各种建材依次被塔吊运送,和轰鸣的大型机械合奏出欢快的进行曲。一层4500平方米的车间,我们半个月就能抢出来!沛嘉医疗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孔庆阳信心满满。
不止一个沛嘉医疗。
在刚刚过去的40多个高温天里,这样场景在园区278平方公里重复上演。
今年前7月,园区新增4个省级重大项目、48个市级重点项目、125个区级重点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开工率超90%。二季度24个项目竣工达产后即可新增年产值562亿元。
登上园区管委会顶层22楼,眺望这里的发展热力图,火热二字更是跃然于眼前耳畔:
娄江北岸,塔吊林立,一栋栋总部经济楼宇拔节生长,生动而有力量。
资本市场,捷报频传,IPO的钟声三年来每月为园区鸣响,未来充满想象。
名企新秀,跑步进场,空客中国研发中心、通富超威封测基地、普华永道数字化转型运营中心纷纷持币抢滩,对2+3+1特色产业体系投下赞成票。
不一样的产业,不一样的引力。
这里的2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1是现代服务业。
这是园区28年艰苦创业攒下的厚实家底,如今,更成为园区攀高焕新,抢占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的强力引擎。
家底厚,则后劲足:
两大主导产业坐拥千亿能级,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备,正加快制造+研发+营销+服务+总部转型,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今年上半年,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产值近1700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一,产业竞争力已连续多年位居第一。
引擎实,则推力强:
拥有省级总部机构56家,占全省17%,46家优质外资企业纳入省级总部培育库,获批全省唯一省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一区两中心落户;
生物医药产业十年磨剑、成功出圈,其中生物药领域创新型企业数、顶尖人才数、新批一类新药临床批件数、企业年度融资总额、生物大分子药物总产能连续三年全国占比超20%。
2022年,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园区用实实在在的可观可感、有形有势,解构了这三要的速度与效率。
不一样的统筹术方法论
苏虹路,苏州人并不陌生。
这条路,西起227省道、东至星龙街,全长14公里,曾连接起众多世界名企,博世、德尔福、友达、三星一个个万人大厂让这条路成为昔日园区制造的代名词。
时节如流。
如今,再把目光投向这里,路还是那条路,景致却已不同。路两旁,是越来越多的明星外企新设立的全球研发中心。
一条路之变,折射出园区新旧动能在转换,注解了园区制造的崭新气质
目前,园区累计建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近600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9家,3年增长近3倍;已集聚各级各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4家。不远的将来,一个个小巨人或将点亮科技树,链接起上下游更多创新力量。
一条路之变,意义更不限于此。
作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园区创赢制胜的砝码不仅是脚下的道路,更是思维的门路、统筹的出路。
开放,创新,产业,在园区,这三者的关系,被形象地称为一根藤上的花、果、瓜。道理很浅白:没有花,就没有果;没有果,哪来瓜?
坚持开放、创新和产业三位一体,从体制机制到生态营造,园区用统筹的招数实现了三者因果共生、闭环驱动。
来看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这个切片。
这个委员会,一共30多人,干的是其他地方的科技加经发、工信以及部分市场监管部门的活,却形成了一条覆盖前沿研究、资源配置、科技招商、人才培育、项目服务等的全链条产业促进推动体系。从项目初始阶段关心呵护,再链接管委会其他部门和资本、行业力量,共同营造出适宜创新因子生长的生态,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从创新盆景长成了产业风景。
独特的统筹术,产出别样的方法论。
算法决定战法:园区因开放而生,因创新而兴,因产业而旺。今天的人才项目,就是明天的科创项目、后天的产业项目,所以要构建科技招商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
战法升级打法: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平台孵化专业的项目、打造专业的产业集群,园区通过招高校引院士,从源头创新实现成果转化;借助科技金融,让政府支持和市场投资成为科创的双泉源水;
打法闯出赛道:推出数字化改造伙伴计划升级版,年内有望实现1003家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中国软件名园、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不一样的统筹术和方法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2007年以来,园区累计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285个,纳税总额超70亿元,相当于财政每投入1元,赚回3.5元;吸纳各类风投近70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落地一家科技领军企业,带动社会投资超4500万元;62家上市企业中,36家来自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平均每60家诞生一家上市公司
你有情怀,我有舞台;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是园区人招引科技、人才项目时常说的一句话。
引智招才,科创育材,产业成财。开花结果,瓜熟蒂落。这就是园区的成长密码。
四个一流+世界一流
7月下旬,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园区后不久,《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2022-2025)》发布。
23页文件,没有华丽的辞藻,满是思路举措干货。以建设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四个一流为抓手,锚定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园区的雄心壮志力透纸背。
这是市委对园区的厚望与重托。这是园区人对追求卓越的理想与自觉。
世界一流,意味着要标配全球知名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跨国公司以及资本管理机构,打造能够控技术控标准控市场控品牌、引领全球的创新集群。
世界一流,代表着头部企业和小巨人能协同成长、互为生态,助力产业向下生根、向上伸展,形成亚马逊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
世界一流,呼唤着数字场景的大规模应用和新赛道的集中爆发,要通过自上而下设计和自下而上征集,建设改变未来的场景创新中心。
世界一流,更渴求着有独特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用优无止境的创新环境和全球优秀人才实现双向奔赴,会聚出国际顶尖的人才集群。
号角催人奋进,发展任重道远。
园区人很清醒。对标世界一流,科创策源能力有待提升,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大而强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总部经济仍需加快培育
园区人更务实。跳出园区看园区,放眼国际看园区,差距就是动力,落差形成势能。
所以要聚焦重大开放平台、重大产业载体、重大科创项目、重大城建工程,加快构建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制度型开放和服务业扩大开放优势进一步显现。
开放创造繁荣,创新引领未来。我们要始终保持知重负重的胆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勇争一流的锐气,在新时代把园区经验传承弘扬得更好。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千里。
三年后看园区,两大主导产业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三大新兴产业规模将突破5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将突破2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0%。
三年后看园区,各类总部项目将突破220家,海归人才、境外人才超3万人;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0亿元。
三年后看园区,创新集群引领、开放活力充沛、先进产业汇聚、顶尖人才荟萃、城市品质卓越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将有现实模样,更好发挥在市内全域一体化中的引领带头作用。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这就是园区,不一样的园区,每天都在变。
这就是园区,非凡的园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