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沈佳暄
我省近日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9月23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意见》进行解读。
补短板,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
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成为全国唯一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体育场馆为民惠民……放眼江苏大地,全民健身的理念与行动正深度融入大众生活,以愈发丰富的形式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至去年底,我省共建成健身步道3.79万公里、体育公园(广场)1155个,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48平方米,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0.4%,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1%。《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3%;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50%。
“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荣锦表示,我省“去哪儿健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存在不少短板:总量不足,特别是百姓身边的健身设施仍然不足;结构不够优,城乡和区域差距比较明显;载体不新,与自然、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场地较少;管护不到位,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机制有待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投资主体相对单一。
聚焦一系列短板弱项,《实施意见》注重普惠均衡,着力解决全民健身事业在城乡、人群、区域之间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提出要推动全民健身资源合理分布,均衡配置城乡全民健身功能,并强化全民健身数字赋能。省体育局副局长熊伟介绍,将持续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帮扶力度,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因地制宜建设便民体育设施,让群众靠得近、用得上。
固基础,部门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设立“创建150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的目标。
“我省体育、教育两部门联合打造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联合组织体育师资队伍培训,联合推进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即每个县(市、区)至少布局推动5类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重点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联合推动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说,去年,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挥两个系统、多类资源的整体优势,指导各地各校根据“双减”和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部署。目前,我省中小学开设各类体育社团近8000个、涉及体育运动44项。
我省还积极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助力体育强省和健康江苏建设。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吴红辉介绍,省卫健委已和省体育局联合举办11期运动处方师的培训班,培训能够为慢性病患者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慢病防控和康复等专业人员1083名。
我省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推动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点和健康小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体卫融合的签约服务项目,启动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试点工作,组织研制运动处方、运动健康干预等“点单式”签约服务项目库,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重点人群的个性化签约率。
优配套,让运动健身“触手可及”
《实施意见》明确,要强化土地空间要素保障,如对社会资本利用旧仓库、厂房、商业设施等空间改建体育场地设施的,实行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并提出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关于做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保障工作的通知》日前发布,提出通过优化设施布局、明确用地安排、保障设施落地、提高设施品质、盘活空闲土地、保障土地供应等6条措施,提高全民健身设施布局的均好性和利用效率。”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陈小卉介绍。
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明确要求新建居住区公共健身设施面积,杜绝全民健身设施“中看不中用”,用好城市“金角银边”,鼓励复合利用土地建设健身设施……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全民健身提供精准要素支撑。
我省近年来结合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载体和功能建设转型升级,努力构建“触手可及”的社区健身生活圈。“我省已累计建成口袋公园2000余个。”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我省还开展“公园+”行动,引导增强公园绿地的功能复合性,增加健身设施,塑造人性化、有活力、可健身、可交往的绿色空间。目前,全省公园绿地活动场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80%。